◎吴用
三四十年前,中国农村的每位母亲大多都有一门手艺——做鞋。如今,视线中再难出现母亲们纳鞋底的场景。或许做鞋的手艺在岁月里逐渐变成了记忆,手艺人的身影,似乎也成了奢侈品。技术进步社会进步正在取代诸多手艺的同时,那些留存在儿时记忆中更多的手艺,也都渐渐悄无声息。
时间蔓延,万代千年,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中国社会运转了数千年。而作为自然经济与农耕社会的产物,手艺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并为中华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是工业和数字文明飞速发展的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手工艺也面临着迭代升级。而无论是手工时代还是数字时代,亘古不变的是追求精益求精的美好品质和持守匠人精神。
如何挽救已处在边缘化的手艺?如何留住手艺的这份美好?如何保持手艺的温度?记录便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对手艺和手艺人的关注和记录,是我们打开国家历史的另一扇门。记录手艺就是记录历史。记录历史,不是局限于过往止步不前,是留存时代的印记,更是传承和发扬匠人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记录历史的习惯。无论《诗经》记载民间音乐与民间风俗,抑或《史记》记载历朝历代事宜,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就在文字中流传。今天,记录手艺亦是如此。
《留住手艺》的作者盐野米松曾说:“匠工的工作之伟大,之有趣,反映在他们的手艺上、人品中和他们的言谈举止里。”因此,文字记录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一门手艺的技巧、工序,还是手艺人的精神与世界观,是寄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智慧和血脉。它不疾不徐,有着独守初心的品格,更是为今天愈显急功近利的社会打下的一针定心剂。
岁月流淌,年代轮转,不断地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永恒的主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已上升到另一个阶段。通过追寻、记录手艺之美与匠人之魂,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失为传承历史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代表的不只是怀旧的内容,更是与未来密切相关的文明传承。
此外,手艺不是无根之水,它与生活紧密相连。手艺也不能被束之高阁,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创新手艺的保护与传承,如何推进传统手艺的传播与推广,这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责任,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我在成都做手艺》的出版,正是如此。作为一部具有成都的城市文化印记的著作,本书集聚了20种传统手艺,集合了数位作者与摄影师的努力,终成一部书籍。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运用新老对比,通过新旧传承方式挖掘手艺人工艺背后的传承故事,在披露手艺人真实生活的同时,也重现了旧时成都大街小巷的民间手艺风物风景。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古蜀文明孕育出的活力,造就了这座城市古往今来的繁盛手艺。无论千年银花一丝一线,漆器清澈明亮如镜,抑或蜀绣一朵花开蓉城,经纬蜀锦织出锦官,手艺从来青睐这“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处。这不是手艺历史的终结,更不是手艺人时代的终结。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以手工艺为代表的生活美学、匠人精神将依然为时代所需。这不仅是古老文明的延续,更是联接未来的钥匙。
(《我在成都做手艺》,蓉漂/著,孔学堂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