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春节习俗,变迁中传承情怀

2021-2-4 13:04:21 来源:山东商报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流传下许多节日习俗。其实,不仅在当下,古人过年也颇有仪式感。正值农历小年,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尚兵,解读古今春节习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春节起源于上古祈年


  如今,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年味年景中也寄托着别样的情结。春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每年岁首都会举行祈年活动,传承至今演化为春节。”周尚兵介绍,历史上,祈年活动的举办时间也有所变化。“秦朝和汉朝前期以每年的十月初一为岁首,汉武帝以后改为现代农历的岁首,即元月一日。”


  古代年节持续的时间较长,“从腊月开始就进行过年的准备,期间要经过腊祭、祭灶、岁除、元旦、人日、元宵节等节日。”周尚兵说。


  相较于腊祭、祭灶等延续至今的节日,如今人日的仪式感则少一些,但在历史上,人日也有特别的饮食风俗。人日即为正月初七,意为人的诞辰日,自汉代就有过“人日”的习俗。魏晋以后,这一习俗更受重视,当天早饭人们要吃用七种蔬菜加米粉做成的七宝羹。在唐代,人日节也有节日习俗。《文昌杂录》卷三中记载:“唐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胶牙饧,人日则有煎饼,上元则有丝笼。”可见人日食煎饼,也是古代风俗。唐代以后,皇帝会在这一天赏赐臣子彩缕、人胜等物品,并大宴群臣,如果这一天天清气朗,则代表着当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当然,腊祭、祭灶、岁除等节日也有不少习俗流传至今仍在沿用,比如腊祭的具体日子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八日,称为腊八节,至今如此。但在古代,节日当天的仪式感更强一些,也会有更多的习俗和讲究。“关于山东过腊八的习俗有很多记载,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周尚兵介绍,“一是把猪耳朵挂在堂屋的梁上,寓意家里可以发财致富;二是腊八夜里把37粒花椒投入井水当中,以此来除瘟疫;三是腊八的白天要沐浴;四是喝腊八粥,寓意使人增福。”


  在文化繁荣的唐代,腊八当日也有很多习俗,不少诗文中都记载有腊八赐药的宫廷习俗。周尚兵介绍,唐代过腊八有赐红雪、紫雪的习俗,红雪、紫雪为药物,同红雪、紫雪一道赏赐的往往还有金银盒子,以此来贮藏药物。“黄金盒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一一旁边书救字,分明送与大臣家。”王建在《宫词》中所描写的即为腊八赐红雪这一情景。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衰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除了药物,“诗圣”杜甫在《腊日》诗中也描写了腊八赐面脂和口脂的习俗。据了解,唐代的腊月节赐物中不仅有红雪、面脂,还有澡豆,赏赐澡豆也与腊八白天沐浴的习俗相对应。“朝廷赐澡豆给大臣,民间则需要自己购买。此外,唐代在腊日也有乐舞等表演习俗。”周尚兵说。


    祭灶、岁除习俗寓意深远


  腊八之后,祭灶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节日。如今,在民间仍流传有吃饺子、吃灶糖等习俗。就山东地区而言,历史上也有关于祭灶习俗的记载,比如浸乳香。“在祭灶之日的五更天取第一汲井花水,按家里面人口的多少泡上乳香,(浸泡一个礼拜)一直放到正月初一的五更,加热后家里人从小到大每人一块,喝三口水将其饮下,即可不染瘟疫。”周尚兵说。


  如今祭灶常被称作小年,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在唐代还没有小年的说法,但民间也会祭灶,并打扫卫生、吃灶糖。”周尚兵介绍,“除了延续至今的这些习俗,唐代在祭灶之日还会祭烧纸马,祭祀用的纸马用平板印制而成,与今天纸扎的纸马有所区别,寓意全家吉祥,发财致富。”


  一年的最后一天为岁除,过完岁除就将迎来新年。在古代,岁除之日的习俗也颇为讲究。“唐代在岁除时要驱傩,通过这样一种活动仪式来去驱魔除灾。此外,作为腊月的最后一天,取辞旧迎新之意,人们还会通过插桃枝、贴春书、悬春幡、画虎头等方式迎接新年。”周尚兵说。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岁除之日还会通过卜年的方式预测明年的收成。比如在山东,当时人们会找一个容器在河水中取水称重,正月一日再取水称一次来做对比。周尚兵介绍,“就山东地区而言,卜年时会做十二个粉窝,每个粉窝象征一个月份,蒸熟后,哪一个粉窝上有水则表示那个月有雨水,以此来预测来年是否风调雨顺。”


  提到岁除,守岁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习俗,岁除之夜全家欢聚吃团圆饭,通宵守夜以驱除病疫。尽管守岁习俗没变,但古今的讲究稍有不同。“如今过年守岁都讲究团圆热闹,但在古代,除夕夜以安静为吉,如犬不叫被视作吉祥之兆。”周尚兵说。


    变迁的习俗,不变的情怀


  岁除夜过,便迎来新的一年,也即元旦。正如北宋王安石在绝句《元日》中所描写的,古时人们在元旦当天就有放爆竹、饮屠苏酒、挂桃符等习俗,以此来迎接万象更新的新年。但其实,除却诗中所展现的内容,古人过元旦的习俗还有许多。


  比如唐代,过新年的第一个习俗便是换新历。“换上新的历日,历日上标注有每日要注意的宜忌事项。”周尚兵介绍,在饮食方面,唐人元旦时会吃五辛盘、饮椒柏酒,以此来祈求健康。此外,在门前悬挂芝麻杆也是驱逐瘟疫的习俗之一。元旦之日,把家里的旧鞋子在庭院中洗刷,则寓意家里要出当官的人。


  在古代,元旦之日民间多流传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习俗。“元旦天亮之后要祭祀土地神等与农业相关的神,然后设宴席,一家老小一起正式吃饭。到了晚上,人们会拿着斧头敲斫果树“嫁树”,可多结果实,不落果。在鸡叫的时候拿火把照果树,寓意不生虫。”周尚兵说。


  作为春节期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元宵节赏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等习俗流传至今仍在沿用。“在唐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时间为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正月十四宵禁取消便拉开了上元节的序幕,百姓可以出去逛夜市。”周尚兵介绍,上元节期间,百戏、歌舞等演出为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的选择,上元节赏花灯则是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的全民性活动。


  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下,春节都是传统的文化节日,烙印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也寄托着中国人的别样情结。“过年即辞旧迎新,不论穷富一切都要朝前看。”周尚兵说,过年的主题具体来看分为五个方面。“一是迎新;二是祈吉,具体活动表现为饮屠苏酒、五辛盘;三是迎春,即贴春联;四是庆贺,大家相互拜年走亲访友;五是团圆。”数千年来,尽管节日习俗在变化,但春节所承载的情感及传统文化精华却在传承中绵长深远、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