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探寻古人如何过冬

2021-12-7 9:30:09 来源:山东商报

  今日正值大雪节气,天气也逐渐转冷。如今我们有着空调、暖气、羽绒服、暖手宝等各种过冬神器抵御严寒,其实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也有着自己过冬的取暖神器。穿上御寒的冬衣,安排上可取暖的手炉,温上一壶酒烹饪上佳肴,便可在寒冷的冬季品味“共饮一杯无”的意趣。不妨跟随穿越而来的文物了解一下古人的过冬攻略。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御寒冬衣贴身保暖

 

        天气渐寒,羽绒服成为了外出的必备装备。在古代,尽管没有羽绒服,却也有“冬衣”的存在。在博物馆的一些馆藏文物中,不难发现古人“冬衣”的身影。

 

        汉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纺织业就已非常发达。当时朝廷在临淄设立了三服官,专门为皇室宫廷制作春、夏、冬三季的服装,因而齐地又有“三服”之称。《汉书·元帝纪》曾记载,“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可见,纨素便是当时用以制作冬衣的一种织物。山东博物馆馆藏的东汉纺织画像石便描绘了当时纺织的情景。

 

        古人的冬装不仅注重保暖性,对颜色和款式也很讲究。孔府旧藏服饰中就包含许多款式丰富、色彩艳丽的冬季服装。清道光红绸绣三蓝牡丹蝶袄身长117厘米,通袖长141.5厘米,圆立领,大襟,右衽,平阔衲,左右开裾。红绉绸织花蝶暗花纹袄料,黄暗花绸衬里。通身满绣三蓝牡丹、蝴蝶纹,色彩艳丽,绣工精细。此外,清道光绿暗花绸云肩镶边绣花棉袄身长86厘米,通袖长140厘米。圆立领,右衽,大襟,平袖式袄。绿绸织暗八仙、祥云等暗花纹袄料,红素绸衬里,中絮棉。美观又舒适的服装加身便可以尽享冬日的温暖惬意。

 

        衣袖开合暖炉在手

 

        如今我们过冬不仅有保暖的冬衣,也有暖手宝等取暖品。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也有自己的御寒神器。除了在房间内放置炭火盆,古装电视剧中常见的手炉也是神器之一。

 

        手炉即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手炉小巧精致,旧时宫廷和民间普遍用它取暖。人们把它捧在手心,藏进袖子,所以手炉又叫捧炉、袖炉、火笼。因为是捧于手心,也算半个玩具,手炉制作多样,有八角形、圆形、花篮形等。富贵人家的手炉更是在工艺上狠下功夫,于炉身装饰花纹,镂空、雕刻梅兰竹菊等纹形。孔子博物馆藏的清素面椭圆形铜手炉就是这样一件造型精致的暖炉,捧在手心兼具保暖与美观之效。此外,潍坊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手炉,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用于取暖,也可薰香。

 

         温酒烹肴畅谈畅饮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屋外天寒地冻,屋内三五知己围炉夜话,饮酒吃茶,这也许就是冬日里温暖而质朴的幸福。孔子博物馆藏的清乾隆青釉酒令杯就是这样一件围炉煮酒的器物。

 

         酒令杯也称公道杯,产生于宋代,饮酒时用于行令,以助酒兴。该杯高7.7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5厘米。器呈六瓣荷花形,通体施青釉,足底素胎。杯中堆塑一施蓝彩人物立像,右手屈肘平托,底有孔。冬日里饮酒,温酒炉是必不可少的器物。青岛市博物馆藏的铜小酒炉就是一种用来温烫酒壶的小型火炉,实用且便携。

 

        古人过冬除了饮酒,自然也少不了美味佳肴。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节气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此时,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临沂市博物馆藏的东汉五里堡画像石墓庖厨图就描绘了汉人在厨房内忙碌做腊肉的场景,美食与美酒搭配,十分惬意。

 

        山东博物馆藏的汉代粮囤图画像石展现了丰收后百姓衣食无忧的生活场景。画像石上层左边刻有几个大酒瓮,下层左边有三个大粮囤,表示粮仓。中间有人拿着量、斗等器物正在收粮食。年丰仓满、有粮有酒,这便是古人过冬的小确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