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山东梆子《闯幽州》上演

2021-12-31 8:51:43 来源:山东商报

       12月29日晚,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山东梆子古装剧《闯幽州》在山东剧院上演。该剧取材于传统历史题材“杨家将”的故事,主要展现杨继业不计前嫌,率领七郎八虎智闯幽州敌营,双龙会替主赴宴,金沙滩三英捐躯的千古悲歌。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演员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的学生,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焦腾

 

 

山东梆子古装剧《闯幽州》在山东剧院上演 (剧照)

 

       00后上演“青春之歌”

 

       山东梆子旧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定弦、调门都比较高而得名。山东梆子自清代初年传入山东,广泛流传于鲁西、鲁南广大地区,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闯幽州》有“宫廷生活气息浓厚,忠奸斗志分明,折子戏丰富”三大特色,作为一部文武兼备的大戏,其唱念做打皆为人们喜闻乐见。此前,该剧主创曾表示,本剧恰似一曲精忠报国的英雄主义壮歌,洋溢着爱国热忱,激荡着英雄气概,充盈着家国情怀。边关的故事几经变迁,历史的烟云虽已消散,但舍身报国的壮举代代相传。


       此次演出尤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台上全部演员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实验剧团的学生,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这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八年磨一剑”,为山东地方戏传承发展培养青年人才的务实之举。


       济南戏迷王传海用“可喜可贺”形容自己的观剧感受。“喜的是,今晚走上舞台的很多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一招一式,显得非常老练,证明山东梆子后继有人;贺的是,地方戏曲的传承,在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努力下,终于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王传海说,从戏曲发展角度来说,观众乐见舞台上有更多新人涌现。


       新时代戏曲发展的“山东样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山东梆子在内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进入低谷期,山东梆子人才队伍的培养、剧种的传承等面临严峻挑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柴心记告诉记者,区别于以往地方戏曲“团带班”“团办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创新发展校团一体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携手省内有关艺术院团,通过产教融合、校团合作,实现传统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山东梆子专业更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着力夯实学生们的基本功。


       2013年,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开设山东梆子专业,招收60名学生,学制6年。这是数十年来,山东首次通过职业教育形式,系统培养山东梆子人才,招生对象是小学在校生及毕业生,年龄在10岁至13岁之间。参与授课教学的老师,既有省内山东梆子院团的名家骨干,也有其他剧种的知名专家。学生们不仅学习语数外等公共基础课程,还要参加武功、身段等专业实训。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山东梆子专业是近几十年来齐鲁大地招生规模最大、教学体系最完善的山东梆子人才班,就此探索出了山东地方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学校与院团协同育人、共同发展。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安立元说,戏曲艺术讲究“童子功”,戏曲人才培养的黄金年龄段是10岁到18岁。未来,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将持续探索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着眼地方戏曲发展的态势,借助文艺事业日趋繁荣的契机,准确把握社会对戏曲人才、剧目的需求动向,不断优化戏曲人才供给,为繁荣发展全省戏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和人才支撑。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鲲表示,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创新发展校团一体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携手省内各山东梆子院团一起,通过产教融合、校团合作,实现传统的口传心授和现代戏曲教育相结合,也为新时代戏曲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山东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