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2021年终特刊《看见》“非遗+”新生

2021-12-28 9:51:28 来源:山东商报

        岁末之际,德州市夏津县的故道汉风手工艺坊内格外繁忙,虎头鞋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晓芸正带领员工赶制一批客户急需的订单。“今年在传统产品之外我又开发了多款新产品,销量也比去年翻了一番。”尽管正值寒冷的冬季,传统非遗的热度却丝毫不减。


        这是当下齐鲁大地上非遗传承路上的一个缩影。2021年,从年初到岁末,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采访中感知着跨界融合下的非遗新生路径。与此同时,不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还是省内多项工作的开展,都在诠释着一个现象:非遗不仅活起来了,也火起来了。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青州古城打造“非遗一条街”带动文旅融合

 

        政策强根基

 

        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对于非遗而言,这是一个节点。一个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生活、由逐渐探索到政策法规保护的节点。也正是这一年,从国家到各地,政策的出台强化了非遗传承的根基,也为非遗传承拓了路。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各地的非遗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传承人心中添了底气。


        政策铺路,顶层设计明确方向。根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今年下半年,我省新设立了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等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截至目前,我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达到13个。数量增加的背后同时意味着我省非遗保护布局更密,连点成线的集聚作用更加凸显。


        从全省到各地,关于非遗保护的探索路径不尽相同,却皆为因地制宜下的特色化探索。济南市聚焦非遗保护传承助力黄河高质量发展,支持建设黄河乡村记忆馆等13个黄河非遗展馆;青州市在国家5A级景区青州古城旅游区建设青州非遗传承场所,创建集展示展演、交流互动、保护传承于一体的青州古城非遗文化大型聚集区……


        一个个点交汇成线,一条条线聚集成网。非遗活化的路径已然在齐鲁大地铺展开来。

 

        融合拓路径

 

        这一年,文旅融合更趋深入,非遗也成为了受益者之一。与旅游的融合让这一传统技艺找到了另一种活化的方式。


        下半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15个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梳理名单不难发现,入选单位覆盖全省多地市,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在全省遍地花开。


        可喜的是,非遗与旅游的跨界融合除了省里的布局,许多传承人也正聚焦于此进行着探索。


        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开展皮影传承发展创新模式,创新开展“皮影+”模式,“皮影+剧场”先后推出小剧场经营、专项演出服务研学体验、开启全新光影剧场打造,“皮影+研学”模式创建皮影研学基地,每年接待近10万人次。


        沂蒙小棉袄传承人吴照京看准了国内兴起的研学游市场,在村里修建了沂蒙小棉袄非遗展厅,同时将非遗与研学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以原材料棉花为主的农学基地,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手工文化培训基地。


        在黄河非遗荟萃的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依托多元的非遗项目打造的老街长巷成为了非遗活化再现的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全省也涌现了一批乡村就业非遗集群,培养了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谢梅木等一批乡村非遗领军人才,形成了乡村非遗旅游、夜游经济、非遗部落等一批乡村非遗旅游新模式。


        回想这一年来的采访经历,逐步清晰的是,非遗+旅游走出了一条山东路径。

 

        传承亦可期

 

        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承,以多样化融合谋划发展。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传承过程中让非遗与文创、电商跨界联姻在当下已经成为很多非遗传承人的共识。 


        桃木雕刻技艺家传五代,在肥城桃木雕刻技艺传承人王来新手中这门传统的技艺实现了创新。“为避免产品同质化,我们跳出传统模式,将掐丝珐琅与传统的桃木雕刻工艺相结合,将景泰蓝颜料粘贴到桃木上,如今制作而成的桃木雕刻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王来新介绍。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在传承创新桃木雕刻技艺的基础上,王来新也投身于红色文创产品的制作中,创作了《挑山工精神》等红色文创产品,让非遗传承贴近时代脉搏、走进大众生活。


        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传承需要后继有人,而作为技艺本身的延续更离不开创新。夏津县虎头鞋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晓芸采取“手工艺坊+散户”方式开设了故道汉风手工艺坊,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跟虎头鞋有关的虎头挂件、香包、虎头枕、虎头帽等100多款新品,以产业化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在放眼全省找寻非遗乡村振兴样板的同时,记者也惊喜地发现,这一年,非遗振兴的山东样板逐渐勾勒成型。“全省出台了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拓展了一批乡村非遗新业态,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甚至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的乡村非遗龙头品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此前表示。


        谈及品牌效应,“山东手造”是今年的新名词,也是新热点。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特别设立“山东手造”精品展区,工艺美术大师的匠心力作和推陈出新的文创产品诠释着非遗的新生,也展现出当前山东省工艺美术发展的繁荣图景。博览会现场“山东手造”火出圈掀起了打卡热潮,关于非遗传承也有了另一条探索路径。


        为深入挖掘“山东手造”资源,丰富拓展“山东手造”内涵,加快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日前,我省举办了“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展览采取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的方式,展现丰富多彩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手工艺,反映“心手相牵、美好生活”的山东手造文化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


        一个个非遗项目的复兴、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创新绘就了守艺复兴的画卷。从十多年前新生的名词到如今以各种方式融入生活的新时尚,传承还是非遗不变的话题,在活起来、火起来的当下,非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关于非遗,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