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愈
新民快评指出,“拍照搜题”类APP的未来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业自身的规范发展,包括建立准入门槛,明确使用者的年龄和方式:二是加强系统改造,从符合教育规律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多专业的企业和机构参与研发,提供新的、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应用模式,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此消息一出激起千层浪,引发众多讨论。
“拍照搜题”类APP起源于“AI答疑”,其本质就是用户对题目进行拍照后,系统利用已有题库给出答案。其高效快捷的“答案”获取方式,收获无数受众。但是该类APP从面市那天开始,就一直争议不断。
《新京报》等媒体所做的相关报道
细细说来,主要分为两派:一部分人认为,该类APP就像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帮学生解疑答惑的“老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该类APP惰化思维能力、影响独立思考、违背教育规律,是在帮着学生直接抄袭答案,说白了就是“偷懒帮凶”,“毁人不倦”。
正如工人日报评论文章中所指出的,有了这类APP后,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便变懒了,直接用手机搜出答案照搬照抄。一方面,题目全部正确的假象,掩盖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水平,从而影响老师对教学效果的判断,不利于教学相长。另一方面,过度使用“拍照搜题”,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因得不到锻炼而钝化。现实中,甚至有学生对此类APP产生依赖,铤而走险将相关设备带入考场。更何况,正如有媒体所曝光的那样,“拍题神器”平均准确率不足60%,即便仅作为参考,其价值也存疑。
毕竟,学而不思则罔!中国经济网报道指出,教育的意义贵在“教学相长”,没有“学”的过程,就无法反馈“教”的成果。新技术催化新应用是大势所趋,但是教育类APP的设计、经营者,在眼馋教育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同时,不妨多多思考如何“教学”,从“授人以渔”的角度改进技术、优化功能,从而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助推行业发展。
“拍照搜题”的本质是堕化思维。长江日报评论指出,以教育的长远眼光看,对智力的培养不能靠走捷径完成,而思维遇到弯路也是有价值的,因而“拍照搜题”是否合理、该如何使用等问题,当然是值得好好掂量一番的。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整改呢?新京报评论文章分析称,此次对“拍照搜题”类作业APP进行暂时下线处理,并非不允许所有作业类APP存在,而是要趋利避害,限制作业APP的弊端。作业APP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布置个性化作业、弹性作业,反馈学生作业效率等方面还是具有其优点的。但“AI+教育”,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不能刺激应试焦虑。
“拍照搜题”整改应力避“换汤不换药”。川观新闻评论指出,“拍照搜题”整改,要力避“换汤不换药”,其最为关键的是,要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拍照搜题”功能,防止“钻空子”。比如,软件增设限制功能,用来限制搜题时长与搜题数量;再如,借鉴游戏中的青少年模式,加入家长身份认证,让家长起到监督作用。
告别野蛮生长模式,“拍照搜题”类APP通过改进之后,完全可以通过数字化助力“双减”,利用数据驱动实现高质量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解题中提炼总结学习方法,助力实现学习的“减负增效”。所以,“拍照搜题”类APP暂时下线,教育部这盆冷水泼得可谓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