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技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在有一定厚度的木板上,粘贴上用手工宣纸抄写的书稿,运用刀具将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使字体变成突出的阳文,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印刷,装订成册的一种特殊技艺。
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人无与伦比的智慧。近日,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雕版印刷技艺”又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扩于五代、发展于宋、盛于明清。据记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康熙年间还刊印了包括《全唐诗》在内的内府书籍三千余卷。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印刷形式,雕版印刷技艺将从唐至清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为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成立了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来传承和保护这项古老而复杂的技艺。至今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仍保留着国内唯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共有二十多道工序。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大致可分为备料、雕刻、刷印与套色、装帧四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因印刷要求不同而有所变化。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之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公布,清晰地定义了雕版印刷——“以木板、手工宣纸及松烟墨等为材料,采用手工雕版及刷印、传统装帧的工艺过程。”
为更好地推动雕版印刷技艺的活力展现、活化利用、活态传播,近年来,雕版印刷技艺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尤其在山东,雕版印刷技艺得到了系统有序的阵地传承。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成立了“雕版印刷传习基地”,开办青少年雕版印刷体验课,其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也于近日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雕版印刷技艺发明不久后,就开始向东方邻国朝鲜、日本传播。13世纪起,雕版印刷沿着丝绸之路经波斯、埃及传到欧洲各国。公元7世纪时,朝鲜和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回国时带回很多物品,其中就包括雕版和印本书籍。15世纪40年代,欧洲人开始印刷雕版书籍,其制作工艺与技术特征与中国的印刷方法完全一致。这都证明了西方的雕版印刷技艺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如今,除了中国,在日本、韩国、越南等邻国有流传下来保存完整的汉字雕版,在欧美国家,雕版印刷也有一席之地。2020年11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召开了“雕版印刷的古今东西”线上会议,邀请了中、日、韩、越、法五个国家的学者讨论交流自己国家的雕版印刷历史和现存概况。共商共建共享雕版印刷技艺的古往今来。
传承与传播过程中,雕版印刷技艺不仅走入中小学生的校园,也受到了外国朋友的青睐。在2018年,“感知山东”外国友人体验活动来到了尼山书院,带着外国友人学习体验了雕版印刷技艺。扬州大学文学院2019级的俄罗斯姑娘,用中文讲述着她与中国雕版印刷的故事,荣获汉语比赛一等奖。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致敬了中国千年技艺。
比活字印刷还早400多年的雕版印刷技艺,开创了人类印刷技术的先河,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质量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不仅为中华文化兴盛与传承作出了伟大贡献,还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在人类文化史上意义非凡。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吴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