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有料
中国知网又被卷上风口浪尖,这次是因为被退休教授告上法庭。据媒体报道,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全部胜诉,共获赔70多万元。孰料知网败诉后,将赵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12月10日,中国知网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表示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并将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赵德馨对此回应,知网态度是可以的,但更应拿出整改措施。
网友热议
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
知网凭什么收钱?收到的钱给作者了吗?”
论文作者在学术产业里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是最基础的生产者,应该也必须被尊重。这关系到学术生态与学术尊严的大问题。”
全媒全解
借鸡生蛋?该改改了
提到知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两个字——论文。在公众认知中,知网知识资源齐全、服务功能强大,其收录的海量文献数据,更是成为了论文写作的“必需品”。
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学生要撰写课程或学位论文、做文献综述,均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主题论文。而在知网浏览、下载论文,则是收集资料过程中绕不开的一环。
不过,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对知网“收费下载论文”一事,感觉并不明显。这倒不是知网未对他们收费,而是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向知网交了包库订购费。也因此,几年前,面对不断上涨的续订费用,有高校一度宣布停用知网。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宣布停用知网。同年,北京大学官网上也贴出了知网将停用的通知,理由是“数据库商涨价过高”。正是在那时,知网开始不断被指“带有极强的垄断性”。
但知网是如何拿到如此多期刊论文数据的?据了解,大学、期刊想获取相关资源,就必须交出作者的授权。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提交论文时,一般也会被校方要求签订《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把论文授权给知网。学者向期刊投稿时,很多时候也被要求授权知网使用。这些论文数据当然也就成为了知网获利的基础。
而作者“被同意”交出的授权,是否具备法律效力?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收录的多篇相关案件判决书来看,法院认为,学术期刊的投稿须知或没有作者签字确认的线上协议等,不能视为其与作者达成了关于涉案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合同。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表示,在赵德馨诉知网案中,知网既没有获得论文作者的有效授权,也“未向论文作者支付合理报酬”。而这也并非孤例。据其了解,知网一般会向合作期刊支付一定费用。“这其中包含两块,一部分是因为期刊提供了数字资源,另一部分就是给作者的费用。但相较于知网获利金额,这实在太少了。”
部分学者、业内人士、高校师生均表示,很多人并非不知道“知网获取论文数据”的法律漏洞,但绝大多数论文作者更看重论文在学界的认可度,而这需要作品广泛地传播。因此,很多人都不会“计较”知网的这种做法。
面对霸道的知网,央视网评表示,中国知网的授权条款涉及“霸王条款”、垄断问题,没有真正体现出对知识原创者的尊重。论文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的成果,发表后被收入中国知网系统,用于牟取高额经济利益,而原作者却无法从中获得应有报酬。
所以,中国知网“借鸡生蛋”这本生意该改改了!回归公益、与作者共赢才是正途大道。澎湃新闻评论文章亦认为,论文作者对论文享有无可争议的知识产权,像知网这类营利性的学术机构,必须保障作者的基本权益。
人民网·人民锐评则指出,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对于知网这样的平台,任何时候都不应滥用影响力,搞成了“店大欺客”,更不应输了官司就意气用事。“中国知网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这是赵教授的观点,也道出了广大用户的心声。任何企业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知网知否?
◎解词人 刘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