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词人 刘东宁
字里有料
从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到今年放开“三孩”,舆论场上一直有一种声音:更宽松的生育环境,是否会间接影响女性就业?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就妻子而言,与生育之前相比,生育一个孩子,其就业几率下降约6.6%;继续生育二孩,其就业几率再次下降9.3%。当然,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中等收入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数据表明,一些人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网友热议
正式支持体系的缺失使得儿童养育的成本完全由家庭承担——父母付出更多的养育成本,但孩子未来创造的价值却更多为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而非只为父母独有。”
既能赚钱养家,又能貌美如花;既能在职场上披荆斩棘,又能将小家庭维护得井然有序。各方合力保障女性职场权益,是让社会生育意愿从‘心动’转化为‘行动’的基石。”
全媒全解
别再加剧“恐生”情绪
十年来,我国生育政策已从“双独二孩”发展到“全面三孩”,“想不想生”和“生了怎么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那么,若以家庭为单位,生二孩对夫妻双方,尤其是女性的就业和收入影响如何?日前,一篇题为《中国家庭生育二孩的边际机会成本——基于收入分层的视角》的研究论文给出了答案——就妻子而言,与生育之前相比,生育一个孩子使得其就业几率下降约6.6%;继续生育二孩,其就业几率再次下降9.3%(与一孩状态相比)。
据了解,该研究论文于2021年7月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人口与经济》,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俊及该院教授石人炳。研究者认为,既往对孩子机会成本或“母职惩罚”的研究多讨论收益,而忽略了就业几率的考察,有些研究甚至刻意只选取有工作收入的女性作为样本;其实,生育对女性就业机会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比收入降低更加不能忽略的“惩罚”。研究者解释道,工作的意义不仅限于“收入”,失去工作还意味着失去地位、失去社会价值、失去对自我的认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机会成本”。
毋庸置疑,体量更庞大的中等收入家庭里,女性承担了更多生育与就业的双重压力。摆在这些职场妈妈面前的问题,是事业、家庭、育儿的“三角”如何平衡。不少表面光鲜的“超人妈妈”,或多或少都在承受生育带来的“母职惩罚”,经常要以牺牲自我换取完美人设。
某招聘网站今年发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已育家庭再生育的意愿很难被推动,过半数职场爸妈表示将“维持现状”,不想再生。只有12.7%的职场爸爸希望生育更多孩子,愿意多生的职场妈妈只有5%。
对此,澎湃新闻评论文章指出,女性是生育决策主体。提高社会生育意愿,如果不重视女性权益和需求,无异于缘木求鱼。现实中,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职场,一旦选择生儿育女,不少女性要么遭受歧视,丧失一定求职优势;要么被边缘化,遭受“玻璃天花板”越设越高的命运,最后黯然神伤,无奈放弃或部分放弃多年的打拼成果。
无论男女,想在职场脱颖而出,应该靠干劲冲劲韧劲,而不是用性别论英雄。如果女性只能在生育和事业的夹缝中求生存,她们面临的自我怀疑和身份危机,只会加剧“恐生”的情绪。
也就是说,在回答“想不想生”和“生了怎么养”问题时,女性应当被更多看到。
鼓励女性自强自立,实现从“我都要”到“我都可以”,当然必须。但更重要的是,营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让生育成为女性就业的绊脚石和职场打拼的过重负累。
封面新闻·封面评论亦表示,所谓的“生不起”,其实指向了两个层面的成本。一者是生育、抚养的直接成本高企,还有就是由于生娃而产生的“边际机会成本”。测算下来,这并不是一笔小钱。
一孩的婴儿车、衣物、玩具等用品,都可以给二孩直接用。一孩家庭已有生养知识,基本也无需为“二孩”而专门额外学习……这些都决定了,生二孩在某些方面边际成本是降低的。但是,这部分降低的直接成本,是不是足以抵消增加的“边际机会成本”呢?想必很难!一个普遍的印象是,生育会削弱女性在职场的竞争力,比如说失去议价底气、涨薪空间、晋升通道等等。生两次娃,约等于就是双重削弱,这是很多家庭所承受不起的。
生育友好型社会,首先应该有生育友好型职场。我们知道,生育的效用回报,是基于一种跨时间、跨代际的反馈机制。但很显然,若仅仅重拾“养儿防老”“孩子越多晚年越幸福”之类的传统价值愿景,远不足以唤醒全社会的生育动力。建立更多的生育成本分摊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公共保障之于家庭的支持,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