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体育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地产足球一地鸡毛 中超迎来至暗时刻

2021-11-20 8:09:15 来源:山东商报

        日前,国足结束了沙迦之旅,两场平局,世界杯出线梦想又只剩理论希望。自8月份以来,足协决定将中超停摆3个月,为国足世预赛12强赛让路,一场豪赌无疑让中国足球陷入低谷,再加上中超又遭遇经济危机以及疫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中超联赛无论是竞技水平还是商业价值,都已经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2011年,随着南方地产巨头广州富力进军足球圈,继恒大之后,广州出现了另一支地产足球队。资本力量的涌入,让中国足球有了改头换面的契机,自此中超联赛一定程度上进入到了金元时代。短短10年,中超冠军江苏苏宁倒下,风光一时的河北足球俱乐部,竟因交不起电费濒临解散,中超霸主广州恒大更是困难重重,中超无疑已经到了至暗时刻。曾经的无限风光,到现在的一地鸡毛,短短几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将中国职业足球推向门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田延士 李伟强

 

       从多元化到地产化

 

        纵观中国职业足球发展,职业化初阶段,当时球队背后的投资商可以说呈现多元化。

 

        在当时地产还不发达的年代,主业是地产的仅大连万达一家,还有以四川全兴、青岛颐中海牛为代表的烟酒行业,以上海申花、广州松日为代表的家电行业,以广州太阳神、延边敖东为代表的消费品、药品行业,以及山东鲁能、北京国安为代表的背景深厚的大国企。

 

        上世纪90年代,地产搞足球还是一件稀罕事。细数来看,有着地产背景的球队在整个职业联赛之中屈指可数,最耳熟能详的是曾经6年4夺甲A冠军,创造55场联赛不败神话的大连万达,再就是重庆力帆的前身前卫寰岛队。

 

        进入2000年,随着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地产这一资本开始瞄准足球,但受假球、赌球、黑哨等各种乱象的滋生蔓延,大环境如此糜烂,在足坛深耕多年的大连万达失望至极后毅然退出,董事长王健林更是气愤地表示:“万达集团将永远地退出中国足坛,以示对中国足球黑暗的抗议。”乌烟瘴气之下,导致地产足球未能上车。

 

        直到2006年,杭州绿城和河南建业携手冲超成功,中国地产足球的格局才逐渐开始形成。此后,随着恒大、富力、华夏幸福等房产大鳄入主足球,中国足球一度进入到了地产时代。鼎盛时期,中超16支球队中,仅两家俱乐部没有涉及地产行业。中国职业足球一定程度上从初始多元化过渡到地产化。

 

        地产足球需深耕

 

        地产足球的兴起,中国足球的“金元时代”与之而来。广州恒大尤为典型,以一年7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入冠绝中超。要知道,广州恒大前身广州太阳神在甲A时代,一年500万的开支,就足够俱乐部的正常运营。高昂的投入,大牌外援的加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职业足球的影响力,但同时,投入只进不出,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吹弹可破的“泡沫”。

 

        用力过猛,没有一个良性的循环,或是造成地产足球逐渐泡沫化的重要原因。地产企业投资足球,也不乏能够行稳致远的俱乐部。中超老牌球队河南建业,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山龙门,就是地产足球稳定发展的一杆旗帜。建业集团相较于恒大、富力等国内一线房产企业,在企业实力上,显然不占据优势。不免令人好奇,河南队在俱乐部运营上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够成为地产足球下的一股“清流”。

 

        风光一时,不如风光一世。自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大幕拉开之际,河南建业集团就踏上了足球之路。年仅39岁的建业董事长胡葆森,因为热爱,用160万元,控股了河南足球队。深耕足球,或许是河南队的长盛之匙。

 

        河南嵩山龙门内部工作人员张先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一般来说,地产行业搞足球,主要是为了通过对于足球的投入,得到一些政策支持,以便在房地产行业获得更大利润,这很普遍也很正常。但建业之所以能够一直做下去,是因为对于足球这件事是认真在做的,并会不断根据政策需求,灵活变动投资力度。”

 

         运营不够职业

 

        年初,一纸工资确认表难倒了多家俱乐部。工资确认表是足协每年的例行公事,然而这项工作进行得似乎比以往都要艰难。那一纸确认表只是生存危机的缩影,“寒冷”并非突如其来,中超豪门相继陷入困局,中超新一波的生存危机似乎越来越严重。

 

        我们很容易能够看出,之所以中超如此困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缺钱了,尤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无疑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困境。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资金链稍有晃动,就会引发“地震”,原本就不平衡的俱乐部运营模式,或才是其病源所在。

 

        先从国内来看,像泰山队、国安、申花以及河南这种中超老资格球队,在中国足球的“寒冬”之际,依旧屹立不倒,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俱乐部优良的运作能力,大环境变动之下,扎实的青训、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这些球队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实力。

 

        对标国外,日本J联赛刚开始几年投入非常大,一家有大财团背后支持的俱乐部买了很多球员,也引起了俱乐部之间的竞争,导致联赛整体经营环境大滑坡。这一点,其实跟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过程类似。

 

        1997至1998年,日本经济萧条,部分俱乐部惨遭破产,日本职业联赛陷入僵局。为应对这一难题,当时日本联赛开始实施一个新规则,规定每家俱乐部只能签约25名运动员,而此前没有限制。在俱乐部经营管理方面,对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最为看重。

 

       看似繁荣的欧洲联赛,也是在不断更迭中前行。一家独大,是欧洲俱乐部的常态,就拿英超为例,在2009年,阿联酋石油大亨谢赫收购曼城,此后短短3个赛季,他对这家俱乐部的投资接近10亿英镑,其球员薪资成本成为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最高,达到俱乐部收入的160%。这显然造成了失衡的情况,为了防止在经济危机大环境下贫富差距拉大导致联赛基础崩盘,欧足联执委会确定将在新赛季推行“财政公平竞赛原则”,并在2012年开始实施。
回归中国足球层面,金元足球并非国产之物,在世界其它联赛都曾有过先例。进入后金元足球时代,中国足球该如何“破局”,开创中国职业足球的一个“新篇章”,借鉴别国的经验,从运营、政策优化下手,或是其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