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画笔,一盒羽毛,一碗浆糊、一把剪刀,匠人以羽代笔,巧手在纸张上勾勒粘贴,一幅幅寓意美好的画作绘就出大千世界,这便是泰安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羽粘画。因儿时家庭环境的熏陶,加之后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宁阳秦氏羽粘画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秦鲁宁在继承中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化创作相结合,赋予了羽粘画新的生命力,也让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路径愈加清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秦鲁宁和他创作的羽粘画作品 (受访者供图)
重新出发拾起家传手艺
作为中国独创的一种手工艺画种,羽粘画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平贴为主的羽粘画,但仅作为一种简单的表现形式,且杂以彩绘。西汉时期有了色彩明显的羽粘画,并且有了一定的布局与格调。此后,随着技术不断的提升与完善,羽粘画的形式内容及粘贴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同流派。
而今流传于泰安市宁阳县的秦氏羽粘画即是中国传统羽粘画的传承与延续,也是家传六代的传统技艺。受家庭氛围熏陶,第六代传人秦鲁宁儿时便经常收集羽毛制作成工艺品,但也仅是作为兴趣爱好。长大后,动手能力强的秦鲁宁最初从事的是家具行业且坚持了十多年。似是命中注定,此后一次偶然的机遇促成了他与家传手艺的再度结缘。
源于对传统文学的喜爱,彼时以做家具为生的秦鲁宁也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受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影响与带动,开始关注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一篇关于冯骥才抢救杨柳青年画的文章深深地触动了他。“高尔基说过,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在秦鲁宁的记忆中,村里不乏擅长剪纸、做跑马灯和虎头鞋的艺人,但随着他们去世,这些传统技艺也濒临失传。“当听到村里一位专做虎头鞋的老人去世的消息时,我想起了杨柳青年画。那些民俗艺术工艺能保存下来,不正是有人不遗余力地保护吗?”
源于对民间手工艺相续濒危的觉醒,秦鲁宁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家具生意,转而投身到羽粘画的研究与制作中去。到禽鸟市场收集羽毛、查阅资料研究制作技艺,片羽粘贴勾勒成画……于秦鲁宁而言,这既是一次重新出发,更是将家传手艺重新拾起来的传承之路。
让传统技艺“走出去”
“秦氏羽粘画技艺源于唐朝,兴于宋朝,精于清朝,因制作技艺为民间家庭传承方式,一般靠的是口传心授,加之制作过程断断续续,历史上未留过多文字记载。”秦鲁宁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宁阳秦氏羽粘画制作技艺发展传承于民间,反映生产生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均可表现。在艺术风格上既追求绘画效果的酷似,又注重工艺性和装饰性。”
以羽代表,以粘代绘,羽粘画在创作过程中也有着区别于其他画作的自身特色。“秦氏羽粘画采用纯羽毛、纯手工制作,所用羽毛不染不绘,因而作品永不褪色。”秦鲁宁介绍,从选材制作到装裱完成,羽粘画的创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设计上稿、选羽粘羽、整理防腐等工序。制作过程中利用羽毛的天然色泽、纹彩、亮度和质感,经过剪、拼、叠、镶等组合粘贴于画板之上,既保留了羽毛的天然色彩,又使所做图案清晰、形象逼真。
在表现形式方面,羽粘画将手工艺和传统水墨绘画相结合,涉及到绘画领域中的多个方面。写意与工笔、写实与抽象等形式都可以运用羽毛加以诠释。在题材创作方面,作品多进行寓意美好的创作,展现大众的生活场景。如以鹌鹑、谷穗构图所做的“岁岁平安”“安居乐业”,以锦鸡、牡丹构图所做的“锦绣吉祥”,以喜鹊、梅花构图所做的“喜上眉梢”,以鹭鸶、芙蓉构图所做的“一路荣华”等。
在研究、制作与传承羽粘画技艺的基础上,秦鲁宁也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去学校开设手工课堂授课,并无偿提供课堂所用部分材料。此外,他还受邀到文化馆、图书馆进行非遗交流、授课,并通过参加展览、展会的形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2010年,他将自家老宅院收拾出来置办成一座“小型民俗文化艺术馆”,将自己创作的作品集中展示,免费向公众开放。
为让传统非遗焕发新生,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技艺, 2017年,秦鲁宁将自己的非遗传承工作室搬到了镇上的学校大门外,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羽粘画的创作流程和艺术魅力。“在传承之外,能有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技艺,也是让非遗焕发新生的一种方式。”秦鲁宁说。
融合式创新焕新非遗
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其传承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在继承羽粘画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秦鲁宁也将一些优秀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化设计,以创新方式实现老手艺复兴。“目前少见的羽粘人物画多为镶嵌手法所做,且所用为‘凸嵌’, 一幅好的镶嵌人物羽粘画作品往往需要多种技法的融入,特别是人物的面部处理。”秦鲁宁告诉记者,在人物画作品创作中,自己成功创新运用了“凹嵌凸镶”和“揉丝束扎”技法,使羽粘画创作更加精细,人物面貌更加有神。
承地方文脉,续历史篇章。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传承需要后继有人,另一个逐渐被业内认可的传承方式则为融合式创新,即寻找不同非遗项目之间的共性,并通过相互融合实现其共生与有序传承。在秦鲁宁看来,泰安当地的剪纸等项目也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在画面的呈现上也与羽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当地的剪纸传承人尤其擅长创作小动物特色剪纸,经过沟通我们在配景方面达成了融合发展的共识,使两种非遗项目相互映衬呈现别样的美感。”秦鲁宁告诉记者,关于羽粘画的创新发展自己还将继续探索,通过精细化提升让作品更具特色和艺术感,让羽粘画这一传统非遗在当下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