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直接提出了35岁以下的年龄要求,这一道门槛挡住了很多优秀人才。事实上,35岁以上的中青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通过十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起了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在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管理等岗位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最近,一条留言,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11月1日,有网民留言称,“我是一名软件开发人员,今年45岁,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而我辞职回家半年后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近年来在网络上,35岁现象一直都是热议的话题,这份留言再次戳中了部分人的痛点。(11月14日每日经济新闻)
程序员有所谓的黄金年龄,就是毕业后工作到35岁,一旦过了黄金年龄周期,就会面临职业瓶颈,甚至遭遇被调岗、辞退的尴尬。按照生理规律,一个人的体力和精力、记忆力、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候,就是年轻阶段。在职场上,过了35岁,就意味着体力、记忆力不断衰退,不能再通宵熬夜了,再者拖家带口,需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和负担,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里。如此一来,企业、单位就更倾向于年轻人,不仅更具活力,性价比也更高,可以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现在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对很多工作岗位直接提出了35岁以下的年龄要求,这一道门槛无形中成为一个巨大的限制条件,挡住了很多优秀人才,使得其在职场上遭遇被淘汰的尴尬。事实上,35岁以上的中青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通过十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起了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在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管理等岗位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很多领域都将面临劳动力不足,需要大量中老年人补上缺口。而且,我国已经出台延迟退休的政策,现在很多企业单位也可以返聘退休人员,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补充劳力。可见年龄并非职场的“天花板”,关键在于用人单位需要改变思维模式,认清劳动力的年龄价值,适时进行相应调整,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打破职场上的“35岁现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去除对年龄的限制条件,建设大龄劳动者友好社会。比如在招聘时,禁止将年龄作为录用门槛;建立畅通的职位晋升、岗位流通渠道,让各个年龄段的劳动者,都有发挥能力的舞台;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实施定期培训制度,对需要转岗、调整的员工,给予充分的能力培训机会,为其拓展更广阔的职场空间。
◎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