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滤镜景点 仙境“陷阱”

2021-10-24 8:51:42 来源:山东商报

  社交平台上火爆的“粉红沙滩”,真实颜色却是猪肝色;游客本是想去感受“绝美拍照地”,还原“宫崎骏的动画世界”,结果是“废弃工场一日游”。“网图和现实不说一模一样吧,简直是毫无关系”。滤镜之下,满怀憧憬追寻的“种草”打卡地,收获的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暴击。火爆的“滤镜景点”受质疑,社交平台翻车之后忙着道歉。打碎滤镜之后,景区评分榜还值得相信吗?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潘愈 刘瑾阳

 

 

  游客实地探访“滤镜景点”后,表示感受到了“买家秀”(左)和“卖家秀”(右)的差距。

 

  滤镜景点

 

  近日,关于小红书景点滤镜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在热搜话题“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中,一组照片对比强烈。一张是模特身着黄色连体裤,长发飘飘,站在海边的蓝色小屋前,碧水蓝天下氛围感十足,颇有拍大片的派头,这是小红书博主在三亚拍摄的照片。而另一张照片,是网友实地探访后拍摄的。失去了滤镜的蓝房子破败不堪,旁边的是光秃秃的土黄色石头。有网友评论称,“本来也想去那个地方的,看了之后沉默了”“只能说这些摄影和后期太会了”。


  随后,被吐槽的博主通过微博账号@爱吃烧饵块的吕小娜表示,受争议的相片是自己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于三亚拍摄的,自己后期只提高了整体亮度,并套了一个风格化滤镜以提高蓝色纯度。声明中,@爱吃烧饵块的吕小娜晒出了相片拍摄的原始数据,并将原图与调整后发布图进行了拼贴比较。为了证明自己,她在声明中放出相片拍摄的原始数据,并将未做过调整的原片与账号发布图片进行了对比,表示自己只提高了整体亮度,并套了一个风格化的滤镜。这两步使得图片看起来色彩更为艳丽,蓝色纯度变高。


  她又对比了原片和争议照片,表示后者拍摄时是阴天,且墙漆脱落,白门消失,拍摄的角度也比较无所谓,并有明显的偏色,反问“难道这就是大家都希望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相片?”最后,她表示自己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二次创作

 

  “滤镜景点”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微博上的网友观点各异。有人支持“滤镜景点”当事人,表示天气好的时候拍照就是会更好看,后期修图也是摄影的一环。“不会拍也不要觉得别人拍得好看的都是骗人,后期修图还原镜头的偏差也是摄影再创作中的一环。”


  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在欺骗大家,满怀希望的前去游玩,却发现实物与照片不符,辜负了用户的期待。还有人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例子劝说那些去网红景点打卡的游客,“我家乡这边的滩涂很著名,但在我眼里其实就是一大滩泥巴,看到网上的图,经常在想这真的是一个地方吗。”


  跳出“滤镜景点”用户与发布者的角度来看,有网友站在平台的角度思考,“内容输出方和普通用户完全把小红书当做两个平台使用,内容输出方把小红书当做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精彩瞬间,普通用户把小红书当评价工具,满足自己的筛选需求。二者在产品认知上本身就存在差距,更何况中间还有打广告的内容输出存在,更容易让普通用户认为所有的内容输出要对自己负责。”


  
  账号买卖

 

  10月17日,小红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致歉称,部分用户在分享过程中的确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比如最近大家看到的案例,大部分都属于旅拍美图,但由于分享者没有明确标明是摄影作品,被作为旅行指南使用。观看者实地探访后出现较大落差,产生了被欺骗的感受。”


  小红书称,希望分享者坚持社区公约的准则,同时已启动了一系列运营活动,鼓励发布者做有用而非美化的分享;在用户搜索某个景点的时候,小红书也会提供更丰富的搜索联想词,对“避坑”等内容作更多展示;同时,小红书还会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便于大家获取更多元的信息。


  “滤镜景点”令人难以相信,为什么还会频频出现这种情况呢?据报道,一位相关从业者透露,小红书的曝光不及微博和抖音,故品牌方的推广策略一般都是“铺量”,即找很多素人博主发布信息,营造一种“这里很美”“这个东西很好用”的讨论环境。找到博主后,甲方会提供合作注意事项、拍摄重点等。如果是线下探店,还会安排工作人员配合。最后,博主发布内容需经甲方审核,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可发布。粉丝几十万甚至百万的大博主,出场费可以开到几十万元。”上述从业者表示,“其实现在小红书很多‘万粉’账号都可以买卖了,花几千元就能置换很多免费资源。”


  
  代写生意

 

  博主在平台上发布的旅游“种草”笔记,让人对景点的真实样子存疑。在“滤镜景点”背后,投机者摸准了用户的跟风心理,做起“代写、代发广告”的业务。在电商平台上,有卖家称可以在“种草”平台上找拥有一两千粉丝的账号发布推荐餐厅的帖文,“不需要到实体店体验”,只需要店铺照片。


  其实,“种草”乱象早就被媒体报道。2019年12月,央视新闻曾曝光社交电商平台有不法商家通过明码标价,为产品撰写虚假评论、虚构点赞数量等,甚至声称“从未使用过的产品都可以写出优质的种草帖”,利用消费者从众心理误导其购买产品。除了代写,在平台营销过程中,让广告更具真实感,最好不像广告,成为商家追逐的目标。据报道,一份某平台营销课程课件显示,在进行营销推广时,要“从个人体验出发,一定要软(广)”“用表情符号提升文章阅读性”等。


  “种草”“滤镜”……归根到底是平台的真实性问题。平台未能保障信息的准确性,让不良商家钻了空子。正如新京报评论所说,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种草”平台,保证平台信息的真实性,是其商业模式得以运转的基础。用户的各种场景分享,都有可能成为其他用户消费决策的依据。而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并付诸行动,是基于对平台可信度的认可。据此,平台不只在法律上有保证信息真实性、避免对用户产生误导的义务,在道义层面,也负有对用户提供完整全面信息的责任。


  人们愿意把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作为消费参考,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信赖普通人亲身体验后的真实客观评价,这也是一些社交平台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些景点、民宿、餐馆来说,网络营销应该只是锦上添花的手段,与其费心思做“照骗”,不如多琢磨琢磨如何更好地挖掘自身特色,再厚的滤镜也藏不住真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