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作家革非历时7年打造的88万字长篇小说《火红年华》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三线建设”为创作背景,通过塑造夏方舟、秦晓丹、陈国民、赵殿楚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形象,照见一段永不褪色的青春奋斗史与豪情万丈的流金岁月。同名工业史诗剧《火红年华》也于9月25日在央视一套首播。电视剧一经播出,收获好评无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与追忆。日前,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革非。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双
写下120万字的笔记
提问:您15岁入伍,参加过大三线建设,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那么,是什么机缘促使您创作《火红年华》这部长篇巨制的?
革非:作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不断冒出的创作念头已经有很多年了。作品的创作需要契机以激发灵感,对于这部作品,契机来自2011年,中国十九冶董事长田野邀请我到攀枝花走一走,看一看,并没有要求我创作什么。
我1970年去过攀枝花,满山的火箭草,除了一座一号高炉和配套设施,成片成片的干打垒工棚,十几万建设大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极为恶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41年后重返攀枝花,它变成了一座百万人口的花园城市。我住了下来,一个多月,从参观开始,到逐步深入的一对一采访,采访了一百多人,到离开的时候,我决定要写一部大三线的工业史诗级作品。
提问:创作之初您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创作过程顺利吗,为何耗时7年之久?
革非:第一次从攀枝花回到北京,第一稿创作案很快就做出来了,也因此发现了大量问题。此后的三年间我多次去攀枝花和四川的其他大三线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长时间采访,先后采访了600多人,有120万字的笔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作品的创作。
2014年我完成剧本,没有人敢投资拍摄。2015年,开始着手将作品小说化。将其从电视剧本回到小说的基本想法,电视剧需要投资,没投资就没作品。小说不然,只要小说家本身有坚定的创作意志就可以完成。
2018年,国家将大三线精神上升到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对于我这个老兵来说,那一刻感到的是温暖的感动,不是激动。投资方反应比我快得多,大量资金争先恐后地涌向这部在业内早已广为人知的作品。
提问:小说塑造了一批投身大三线建设的热血青年和平民英雄,这些人物有没有原型,或者您和当年同事的一些身影?
革非: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每一个大的事件都真实的发生过。
比如夏方舟这个人物,他由多个原型构成,其中之一是十九冶历史上其中的一位老总,他的履历和夏方舟几乎可以重合。当然夏方舟的人物性格和能力来自更多的原型人物,譬如对图纸过目不忘和大脑推演的能力,我真的见过这样的工程师。
再比如秦晓丹的铁道兵经历,我当兵的时候我们师就有这样一位青年女工程师。那时候我还是个少年,但她留给我的印象一生都不会磨灭。陈国民则来自十九冶的三位老工人。十九冶真的有四大金刚,我去的时候还有三位在世,故事开始卸载大型设备情节来自起重金刚,我几乎没进行任何创作,就是在记录这个过程。
记住那段伟大的历史
提问:您塑造这些人物想突出他们身上怎样的精神和时代特征?
革非:创作这部作品和创作其他作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部作品我有两个身份:我是第一代大三线建设者,又是作品的创作者。人到了一定年纪会美化自己的青春时代,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我非常警惕,我只会对牺牲的烈士致敬,绝对不向我这代人致敬,那等于是自我致敬,肯定会扭曲历史的真实。我写的就是他们的百相众生,绝不拔高、绝不神话。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是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平凡英雄。
提问:您笔下的主人公在大三线建设中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依然顽强拼搏,反观当下,网络热议的却是青年一代“躺平”的话题,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革非:我对青年一代充满信心,所谓“躺平”是一种被新媒体时代过度放大了的情绪。我有广泛的社会触角,我知道年轻一代沉默的大多数都在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这就是他们在和平年代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我相信青年一代在国家需要他们做出牺牲的时候,他们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创造出超越于我们这代人的丰功伟业。通过这部作品,我想告诉青年一代,记住那段伟大的历史,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凭空而降的,国家的命运和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提问:如今中国已是制造业大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互联网新科技时代,我们应该向大三线的建设者们学习什么?用什么方式纪念他们?
革非:如果一定要说希望,只希望青年一代记住,创业维艰,奠基中国工业的艰苦过程中,有很多人献出了生命,他们中的大多数非常年轻。你们这一代认真工作、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长篇小说属于精英阅读
提问:由您担任编剧的同名电视剧已经在央视热播,并迎来不断好评和收视热潮,那么,与电视剧相比,原著小说有哪些更吸引人的地方?
革非:小说和电视剧不光是不同的体裁,创作方法和思路也不相同。和88万字的小说相比,呈现给观众的电视剧大约只有30多万字的有效容量。不仅是容量上的差别,长篇小说强大的叙事能力和人物塑造能力,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体裁能够与之相比。
举几个例子。读者在小说中看到的夏方舟和秦晓丹,与之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两个人物可能会完全不同。我注意到有观众评论,夏方舟事业上一路开挂,而爱上秦晓丹根本没有理由。读过小说你会发现不是这样。夏方舟的成长道路漫长而曲折,他是天生的专才,但他在多方面有着巨大的短板,一直到了故事的后半程,他仍然有着致命的弱点,没有秦晓丹,他可能就过不了那道坎。秦晓丹并没有特别的天赋,但她受到良好的全面教育和家风熏陶,
知识面极为丰富,许多方面远远超过夏方舟。她的出身和家庭同样给她造成了极难克服的弱点。面对李心梅和乔佳丽的爱情,她完全不知所措,直到她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生死之恋,才明白了爱情的真谛,这是她能够和夏方舟走到一起的关键原因。
提问:大家追完剧后意犹未尽,此时再捧读原著小说必定有更多心得,您希望读者在小说中收获什么?
革非:电视剧作为受众最大的艺术类型,是没有门槛的,必须让大多数的观众也能看得懂,并且能够共情。长篇小说则不然,它的阅读是有门槛的,相对于电视剧上亿的观众,长篇小说属于精英阅读。
小说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完成写作印刷出版,只完成了小说创作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读者在阅读中完成的。所以,不是我希望读者在小说中收获什么,是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创作什么,每个读者的创作结果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