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简单的药材商铺,到如今集药品研发、生产、贸易及医疗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刘保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历时三十几载风风雨雨,打造出一个医药“帝国”,并于2019年末完成上市之路。
在山东商报编制的2020山东创富榜上,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欣药业”)实控人刘保起,以 62.85 亿元的创富资产位列第86位。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白鑫燚
白手起家
刘保起出生于1961年11月,1979年9月入伍,1982年7月退伍,现任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88年8月,对于刘保起来说永远难忘。在那一年,罗庄镇的一个展销部由于经营不善倒闭,留下几间漏雨的房屋。当时中国的医药产业相对落后,就是整个临沂也只有一家制药厂。看到镇上医药行业暂时落入空白,年仅27岁的刘保起毅然决然走上创业之路。
“曾经在部队当兵时干过卫生员,有一定基础,琢磨着能不能把这个地方用来经营药品。”用东借西凑得来的两万元,罗庄药材经营部就此开业迎宾。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创业中出现的种种压力,刘保起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打开市场、吸引顾客、把药材卖出去。
“穷则思变,我们在全国医药市场中第一家成立销售队伍、上门推销,把药品直接送到货架上。在当时,医院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也对这种服务模式非常满意。因此我们很快便在临沂地区的乡镇医院打开了市场。”刘保起回忆,随着销售渠道的逐步建立,1993年1月15日,临沂市罗庄药材经营部更名为山东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药业公司,为现在的罗欣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主要开展中西药品、器械的批发、配送服务。至1994年底,该公司在全国的销售网点达40多个。1995年,公司年营业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刘保起也坚定了企业转型的决心。
“商业只是创业的基础,只能是做‘买卖’。不建工业,就不叫创业。”至此,罗欣集团开始筹建制药厂,制定和实施“以商养工、以工促商、工商并进”的战略计划。1996年5月,山东罗欣制药厂投产运行。 1997年10月,公司第一个国家级新药“捷力”上市,为企业的初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品基础。同时,罗欣制药厂也依靠生产一些普药积蓄着能量。
科创兴企
“第一,人才;第二,资金;第三,技术。必须要解决这三个问题,企业才会做大做强。” 在企业发展中,刘保起意识到要凝聚资金、吸纳人才,走“科技兴企”的路。毕竟仿制药品只是经营的一个基础,企业做强最终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在2001年,刘保起带领罗欣制药厂完成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了由临沂罗欣医药有限公司控股,沈阳药科大学、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青岛国风集团胶州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利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临沂市医药集团总公司等11家单位共同发起的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摒弃家族式管理,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由于有了沈阳药科大学等同盟者的加入,罗欣药业的科研水平、产品市场、渠道营销以往较为被动的环节迅速得到扭转。尤其在科研方面,罗欣药业陆续研发了国家一类新药“罗欣严达”,国家四类新药“氯雷他定”“头孢吡肟粉针”等。2015年又和国内外著名的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国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为公司科技创新走向更高端化和人才引进奠定了更强的基础。同时,罗欣药业形成了由总部药物研究院、上海科研中心、恒欣研发中心“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嫁接国际先进技术,以罗欣营销、品牌、资本和产业化优势寻求国际合作,使罗欣创新产品走向国际注册、研究、生产、销售。
此外,从2005年开始,罗欣药业每年从销售总收入中提取5%-7%作为科研经费,到2014年提取比例达到8%以上。研发资金的增长和创新平台的打造,为罗欣药业带来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自2006年开始,罗欣集团连续进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自2011年起连续被国家工信部评为“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
借壳上市
与诸多创业家一样,刘保起心中也有一个“上市梦”。他意在将企业推向资本市场,解决制约企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2005年12月9日,罗欣药业股份于香港H股上市,使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成为当时国内医药行业的一段佳话。
“公司股票上市不单是为募集资金,而是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信息化、科技化、规范化管理,疏通持续的融资渠道,塑造‘金牌’企业形象,图谋国际市场。”刘保起表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首先要把内功练好,产品要适应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质量也要符合要求。 “为什么提倡要做国际化,就是要用国际化市场法则和环境逼迫企业做好内功,在香港上市也正是为这一方面打基础。”
虽有宏图壮志,但遗憾的是,罗欣药业的上市之旅也颇为坎坷。在2013年至2015年,罗欣药业三次向港交所提交转板申请,均遭拒。最终,2017年6月,罗欣药业以私有化方式退市。彼时,罗欣药业表示,上市以来从事制造及分销药物产品,且已录得令人满意的盈利能力,但由于投标价格持续下降等原因,自2015年开始销售及盈利方面的压力逐年加大。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客观而言,港股私有化已是普遍现象,罗欣药业或许是以退为进。
2019年末,罗欣药业“借壳”东音股份登陆A股资本市场,成为国内首家H股私有化之后回归A股市场的企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由原来的方秀宝变更为罗欣控股,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刘保起、刘振腾父子,合计控制罗欣控股81.22%的股份。刘保起现任罗欣控股董事长兼总经理,并任罗欣药业董事长,1986年出生的刘振腾则担任罗欣药业执行董事。
财报显示,罗欣药业于当年实现营业收入75.89亿元,同比增长22.18%;实现归母净利润6.34亿元,同比增长23.74%。
千亿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组方案中,罗欣药业承诺在2019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度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5.5亿元、6.5亿元和7.5亿元。然而在2020年,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来袭,不少制药企业的生产、贸易体系受到冲击,罗欣药业也不例外。
年报显示,2020年罗欣药业净利仅为3.4亿元,未完成业绩承诺。根据协议,山东罗欣等33名交易方需补偿11.43亿元,补偿1.85亿股,退回2019、2020年分红款,据长江商报报道,罗欣药业实控人家族的补偿款大概是7亿元,补偿1.3亿股,退回1136万元分红。
在2020年年报发布的同一天,罗欣药业发布公告称,考虑到疫情影响,山东罗欣拟将业绩承诺延期至2021 年度、2022年度履行,年承诺总额19.5亿不变,2020年业绩不算。该提议在随后的股东大会中被否决。
与此同时,2021年上半年,罗欣药业净利润盈利约2.97亿元,同比增加38.42%。罗欣药业表示,主要原因为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减弱,各级医疗终端门诊量、手术量逐步恢复,公司消化、呼吸、抗生素等领域的产品销售量有所回升。但距离承诺的全年净利润7.5亿仍有不小压力。
对于罗欣药业是否已偿还业绩补偿、具体数额为多少以及其今年下半年营收状况是否能完成承诺数额等问题,记者曾致电山东罗欣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采访,其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而在此之前,在2018年罗欣药业三十周岁生日之际,51岁的刘保起曾在“创立30周年生日庆典”演讲中,提出罗欣药业“从现在的百亿企业到今后三十年实现千亿发展”目标。他表示,作为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贸易及医疗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罗欣药业始终秉持“传递健康”理念,坚持“科技兴企”战略,以研发和创新作为企业长久发展核心动力,为振兴民族医药、造福人类健康不懈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