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一本书了解五千年黄河发展史

2021-1-16 8:07:13 来源:山东商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大河滔滔,哺育中华儿女,孕育中华文明,谱写灿烂华章。

 

        新年伊始,由黄河历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杨明创作的《黄河简史》一书时隔5年后再版出发。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五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在历陈黄河五次大变道的过程中,将历代黄河治理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将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不仅对母亲河获得清晰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从河流治理的角度重新认识历史。近日,记者采访该书责编,一同解读这本独具一格的“黄河别传”。◎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系统梳理五千多年黄河历史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山东等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由于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从小生长于黄河岸边的沿黄人民,对于“母亲河”,对于与它关联的故事、人物、事件等,都有着化不开割不断的情愫。“黄河是养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让人油然而生敬重之意,但历史上多有洪灾泛滥之事,所以又令人生出几分悲凉。”在《黄河简史》自序中,杨明写道,因年岁日长,又多读了些书,所以自己渐渐发现,围绕着黄河的变迁,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十分有趣,“从皇帝大臣到农夫百姓,从凡夫俗子到大家名流,或聪慧或鲁莽,或耿直或狡猾,可谓形态万千,风采各异。我于是想,不如也翻出他们的掌故来,以个人之纪事管窥黄河之历史,一则,避免了我之天生愚钝应对宏大历史场面的尴尬;二则,真实而有趣的小人物或许因贴近生活而更受读者诸君喜欢。这也正是我写这本书的缘由。”

 

         历史因人而生,历史也因人物而生动。

 

        杨明,1972年生于山东,教授,荷兰代尔伏特大学访问学者。任职于黄河水利委员会,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方向相关科学研究,擅长糅合专业知识与文化掌故的历史书写。2016年,由其创作的《黄河简史》出版。责编赵黎君介绍,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们的欢迎,先后入选“凤凰好书榜”、《光明日报》“好书榜”、中央电视台“2016 中国好书榜”、中宣部“大众喜爱的 50 本图书”等众多榜单。

 

        在《黄河简史》中,杨明写道:“上古时期,人力物力维艰,禹因势利导,黄河终得大治,顺天应人的理念也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生存智慧。两汉帝国恢宏,理政宽严相济,治河收放自如,默默无闻的小吏王景终成安澜千年的传奇。宋儒耽溺于论辩,在黄河治理策略上犹豫迁延,终致河道左右摇摆不定,被后世讥为治河无策而唯堵口有功……明清时期,黄河灾害接连不断,治河名人亦接踵而至,但多以改良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黄河在淮河流域的流转迁移。每一个朝代总会有其应运而生的英雄,或叱咤风云生于乱世,或湮没无闻隐于山林,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汇聚起来,就生成了宏大的黄河历史。”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句俗语道出黄河河道的变化无常。我们今天所见的黄河与五千年前的情形已有霄壤之别。”谈起黄河历史,赵黎君补充,《黄河简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五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将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呈现于读者面前。“中华传承与大河变迁辉映,帝王逸事与市井百态骈举,读者通过这样一部简明黄河史,可以对母亲河获得清晰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从河流治理的角度重新认识历史。”

 

 

         通过阅读找到属于自己的“黄河故事”

 

 

         《黄河简史》首版于2016年1月,据此次再版已过去5年。5年时间不算太长,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为何选择再版该书?对此,赵黎君表示:“这5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例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从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4次考察黄河,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调‘音’定‘调’。”所以,出版方和作者经过讨论后决定再版该书,因为“我们要把今天的中国、今天的黄河放在大历史的进程中来观察和思考,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新、更全面的阅读体验。”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知道他是如何邂逅新婚即远别10年的涂山女的吗?黄河决口时汉武帝曾经亲自参与堵口吗?黄河历史上分别有哪五次大变道?黄河的治乱,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地理的面貌,也影响了人文环境的发展,甚至暗中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在赵黎君看来,关于黄河的故事有很多,但读者了解的或是经于祖父辈们的口口相传,或是见于杂文札记中,并没有专业的黄河历史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而学者杨明用通俗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触梳理了五千多年黄河的历史,又颇具家国情怀地将人文精神与自然地理融会,遂成这样一部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的“黄河别传”。

 

       “比如,因为禹河故道的缘故,大伾山成为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名山之一。在历史上,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多次登临此山,历代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数不清的摩崖石刻。今天,当你登顶大伾山,放眼山下,便是空旷的河道,再也没有数千年前浩浩荡荡的黄河奔流。遥想当年,禹或许也曾站在这里,壮怀激烈,远眺黄河;如今物是人非,只留下千古功业,任由后人评说。”赵黎君举例道,在漫长的黄河历史上,无数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轮番上场,留下时代的烙印。斯人以远,但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做出的丰功伟绩,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漠。她认为,实际上,黄河所承载的,无数华夏儿女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孕育而成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信仰,历久弥坚,泽被后世。“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重在治理,要在保护’,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呵护这条曾经孕育了璀璨无比的中华文明、曾经引领着世界前进航标的伟大河流?希望读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