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文明能“量化”?

2020-9-13 10:26:00 来源:山东商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自古公认。当下,讲文明、树新风,也是各地追求的另一种美。


  近期,苏州推出了一款“文明码”,旨在通过对文明行为进行量化赋分,以推动市民践行文明交通、文明用餐等良好习惯。“文明码”一经推出便引起舆论争议,文明是否真的可以量化、此举是不是过度介入市民个人领域?


  抛却质疑,“文明码”的设计或许是一场值得探究的科学实验,但文明的养成只能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而如何合理使用大数据同样值得关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高建军


  “文明”有了积分制


  近期,江苏省苏州市在“苏城码”(2.0版本)上推出了“文明码”,以通过积分衡量市民的文明程度。据悉,积攒文明积分越高的市民,在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享有的优先和便利也越多。


  打开“文明码”后,可以发现屏幕下方醒目地写着:“你的文明分有多少?”文明码的界面会显示文明交通指数、文明志愿指数及其他文明指数,不同的指数会形成个人的综合得分。


  其中,“文明交通指数”适用于18周岁及以上的市民,与个人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记录、交通志愿执勤活动等信息相关联,按照一定的赋分规则动态加减分。


  该项目将抽象的交通行为定义为具象的量化数字,成为可以评判的标准指数。基本分是1000分,上限也是1000分。从个人注册之日起,计分周期为一年,周期届满后重新计分。扣分由个人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记录产生,开车闯红灯扣50分,酒后驾驶扣100分。有扣分,也有加分。每参加一次交通志愿执勤,可获得固定加分。


  从文明码的涵盖面来看,它涉及到交通出行、志愿服务、垃圾分类、诚信守法、用餐、礼让、上网、节约等多个方面,基本上覆盖了一个人的所有社会生活。


  公开资料显示,“苏城文明码”系全国首创,通过“一人一码”展示文明积分,推动每位市民真正践行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文明用餐(推行公筷)等良好习惯。旨在构筑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


  同时,“文明码”的得分高低,不与个人信用挂钩,对入学、落户均没有影响,也不会作为二次处罚或惩戒的依据,交通违法行为由交警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


  记者注意到,苏州“文明码”在功能介绍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关注——“文明码”可作为警示和惩戒综合文明指数低于下限人员的电子凭证。


  “文明码”的争议在哪


  在建立社会征信体制的大势之下,关于“诚信”的信用积分制度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有推行。比如,厦门“白鹭分”、宿迁“西楚分”、杭州“钱江分”、福州“茉莉分”等。


  为什么“苏城文明码”会出现这么多争议呢?仔细阅读文明码的官方说明可以发现,文明码后期会陆续推出其他文明指数,包括“文明用餐”“文明上网”“诚信守法”“厉行节约”等方面。


  相比于文明交通指数,如何去节约、上网、用餐才算得上“文明”,如何在这些领域进行分数折算,太过于主观了,而主观就意味着“裁判员”和“运动员”之间的意愿不对等。


  总会有一些持着一套稍有不同的文明标准的市民,会被这个体系误伤,而且这种误伤不是别的,是来自公权力对一个人“文明”与否的道德评价,不可谓无关痛痒。


  此外,推行“文明码”,将“文明”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用一些指标来量化,市民、社会舆论有两点疑惑,一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文明”才能不失公允?第二是“文明”与“不够文明”的结果是什么?


  以“文明”为由对市民进行约束,是否有过度管理、介入市民私人领域的嫌疑?


  对于种种质疑,苏州市文明办回应称:它的初衷是倡导文明新风尚,以正向激励为原则,且以市民自愿注册为前提,不存在强制行为。外界之所以对“文明码”有较大的反弹和争议,其实是外界对这个试行方案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解读,以及担心公权力过度介入私人和道德领域。


  据了解,目前“文明码”阶段性测试已经结束,苏州市各相关部门正在抓紧修订完善,待今后条件成熟后再推出试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刘俊海说,文明码的推出,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文明究竟该如何量化?在此过程中,怎么做到公平公正?第二,如何将“文明”落到实处:“文明码背后数据的提取,是不是建立在透明、公平、可预期、精准的基础之上。比如说一个市民,因为做了很多好事,如果这些好数据没有提取出来,但是有一次闯红灯,结果却被记录下来了,最后给他做了一个负面的评价,那么也会影响广大市民诚实友善。”


  大数据使用需有边界


  功能依托于健康码,设计思路或许也借鉴了健康码的“文明码”,在很多人看来是延续“健康码”的信号,并且担忧一旦有了这个开端,后续各种“XX码”会接二连三的出现。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已经广泛推行的健康码,尚还存有“大数据错判红码导致生活不便”“大数据过分渗入生活”的种种声音,而一个落在软性文明范畴内的“文明码”,或许没有那么大的必要性。


  如今,我们虽然享受着大数据的便利,但也不免对其神通广大感到隐隐的不安。我们日渐生活在一个数据化的世界中,每个人所留下的各种数据都有可能被分析、被画像,从而实现精准管理、精准营销。比如,在一些应用中,已经出现了数据偏见、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弊端。


  “文明码”之所以引来反弹,便是对这种趋势的担忧,一旦技术滥用,我们的任何不当行为乃至细微瑕疵都有可能成为难以抹去的数据疤痕。


  而“文明码”所涉及的信息收集,也有可能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我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专家竹立家认为,“文明码”的争议,实际上给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尺度和效度方面提了醒。如果边界处理不当,“文明码”很可能变成“焦虑码”。


  因此,“文明码”的设计者或许以为这是一场值得探究的科学实验,但这实在是个“美丽的误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应用功不可没。同时,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愈发强烈。如何使两者兼顾做到有法可依、依法依规,加强对个人信息分层分类细化保护,规范大数据应用分层分类主体行为,提升大数据规范有序应用整体水平,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