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机场警察,也是一位作家。她是山东省作协签约女作家林纾英,尤擅古诗词,在写诗填词方面颇有造诣。其围绕诗词而创作的一系列古典文化散文,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受到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好评。2019年,林纾英再与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成为省作协第五批签约作家。日前,记者专访林纾英。◎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朱德蒙
一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文学梦
上世纪80年代末,正在读高中的林纾英无意间看到电视上播放的一期人工养殖扇贝的节目,于是便写了一篇作文。不曾想,这篇作文竟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扬,还被推荐到学生报发表。尽管最后有没有发表林纾英并不清楚,但这件“无心插柳”的小事,却启发了她的写作意识。
遗憾的是,从小家境良好,无论生活、学习、工作,还是婚姻都一路顺畅的林纾英,即便萌发了写作意识,却因为这份自小养成的“舒适的惰性”,并没有因此将写作付诸于行动且坚持下来。
2008年,林纾英婚姻出现问题,她开始借助写作抒发情感。起初,她以“月转妆楼”这个网名在天涯社区诗词比兴版块写诗填词。一段时间之后,竟然小有名气,且因婉约风格,被诗友们称为“葬花派诗人”。后来,林纾英读到了北宋词人张先的一首“天仙子”,因为喜欢,所以就在网上搜索了张先的生平,并写下《多情似我以卿狂》一文发送至天涯散文天下版块。该篇文章随即引发网友关注,当天就产生了上万点击量,几百条的回复。之后,该文章被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编辑王娜看到,她便约林纾英创作一系列关于诗词的文化散文。
然而,真正意义的文学创作,却被林纾英认为是在2009年。这一年,《多情似我以卿狂》刊发于《山东文学》。其后,《潸然看断梨花落》《万叶千声皆是恨》《衔恨只同天上月》《多少恨都分赴清寒》等系列文化散文不断地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和获奖。《山东文学》原主编、评论家李掖平曾评价林纾英散文“美得不食人间烟火”。
从开始写作、发表到2013年加入中国作协,林纾英坦言,前后不到5年时间。2015年,她成为山东省第四批签约作家,2018年期满后,续签第五批签约作家,同年成为公安部专职签约作家,2017年被省作协推荐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幸运之神似乎再次降临……《多情似我以卿狂》发表后,当年就获了《山东文学》龙泉杯征文一等奖和2009中国百篇优秀散文奖。“当不知浅深的涉足文学界,竟意外两次获奖,我的心情不仅仅是用惊喜所能概括的。”林纾英说道,文学界的认可,给了自己信心和激励。自此后,她的写作不再是聊以自遣自娱,而是成为她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并接续起高中时的文学梦。“我曾说过,写散文的人都是自己的精神贵族。我的散文是动情的,一篇文章完成了,如果自己能被打动,我便毫不怀疑那是一篇好的文章,心中便会升起成就感。对于我来说,那便是极好的精神享受。”在林纾英看来,愉悦自己,愉悦别人,努力使创作的作品兼具审美功用与社会功用,有益于世道人心,这是作家的社会责任,也是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和使命。
用文字理解人性,解释人生
林纾英的散文作品被评论界认为,取婉约一路,柔婉似水,缠绵悱恻,显现的是一种女性情怀。但有意思的是,写抒情文化散文的林纾英,本职却是一名热血、干练的机场警察。据其透露,原本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的她,是主动要求到一线派出所工作的。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文学的富矿。深入一线,扎根基层,使我的文字丰满和鲜活了很多。”
林纾英认为,警察,其实一点都不冷血。大家所谓的冷血阳刚,仅是职业素养。她的中篇非虚构散文《机场女警手记》,曾被读者形容“有些冷血”,但“我自己一点也不冷血。我家中养了大小五只猫,我很喜欢它们,经常在圈子里发照片。我的内心其实比一般人都要柔软,多情而善感。当然,在某些问题上,却又是无比的执着和刚毅。”
有一次,深夜两点多,值完夜班正开车回家的林纾英,在路上听到了一辆停在路中间的车里传出女人的呼救声。她说,职业使命感和同情心促使着她赶紧停车查看。尽管自己也很害怕,甚至想到了会牺牲,但她无法见死不救,“理性告诉我,自己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暴强的,但感性又让我最终决定以身犯险。”而这,或许就是“用文字理解人性,解释人生”的最好诠释。“写作中,我从不追求高大上,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人性,包括心里阴暗面也会毫不掩饰。”林纾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强烈的真实感,亲切感和可读性。
阅读随心而至,随性而来
被誉为文章“诗性唯美”,当谈起关于经典阅读的认识时,林纾英则表示,自己的阅读随心而至,随性而来,印象较深刻的是自己幼年时读过的几本书,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那时我一点古文功底也没有,勉强读完了《红楼梦》。之后,再找不到可读的书,就拿起父亲在读的线装本且是竖版的《三国演义》。开始时连字都认不全,且也读不懂。读不懂我就琢磨,时间一长慢慢也就理解了。或许正是小时候读过的文言文及半文言文著作让我对古诗词过早地有了理解与感悟,形成了自己后期的写作风格。”
当然,自小生长于海边,除了从小开始的经典阅读对林纾英的影响,还有海洋对她的滋养。她说,乡土永远都埋着自己的根,“我的心始终无法从那里拔出来。上大学时,我想毕业后能分配回家乡,那里有山有水,有勤劳质朴的乡亲,有野果与野兽,有流过我家院子的小河。可以说,我的灵魂一生都锁定在我的小山村里。但我最终选择留在了城市里,而城市只有拥挤的人群,只有高楼大厦,我感觉自己生存在城市的夹缝中,连呼吸都是逼仄的。时间越长,我越怀恋我的村庄。”
事实上,谈起下一步创作计划时,林纾英表示,自己将要准备关于海洋题材的文学创作,“会涉及海洋污染,过度捕捞造成海资源枯竭,人工养殖,及海上人工作业等话题,是非虚构体裁的一部或是系列作品。这个想法已经快一年了,先是没时间,后又因为疫情拖了下来。情况允许的话,我会抓紧时间尽快完成采访和写作。”
| 作家简介|
林纾英,机场警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四届、第五届签约作家,山东省闪小说学会会长,公安部文联理事,公安部文联散文分会副会长。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天涯》《光明日报》《文艺报》《美文》《散文百家》《山东文学》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作品200余万字,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丰子恺”杯全球华人散文奖。第二届全国吴伯箫散文奖,第三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山东文学》“龙泉杯”征文一等奖,2009中国百篇优秀散文奖。入选各类年选30余部。出版有《一剪秋思》《花开花落都是缘》《守望》《你以为你是谁》等文学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