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全禧,1932年生,1948年参加工作,与古旧图书相伴数十载,见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古旧图书市场的兴衰荣辱,一手经营起济南古旧书店,并使其名扬海内外。而历经其手,被发现、整理出来的古旧图书更有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杜工部草堂诗笺》等。时至今日,已88岁高龄的老人,谈起古旧图书时,那份郑重、珍爱之情,依然令人动容。◎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朱德蒙
缘起热爱,忠于担当
幼年丧母,自幼跟随祖父漂泊在外。1948年,当听闻北方城市逐步解放的消息后,祖籍济南的祖父带着尤全禧跋涉千里回归故里。
回到济南,看着年事已高独自经营小药店支撑全家开支的祖父,尤全禧决定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补贴家用。同年冬,因帮自家姑姑看顾小吃摊,意外从姑姑买回的报纸上发现了一则新华书店的招聘广告。热爱读书的16岁少年,决定前往应聘。
济南解放后,一些遗留下来的国统区文化服务社、书局等被接收,并改造成新华书店,面对大众开放营业。顺利应聘入职后的尤全禧,被分配到位于经二路纬四路交叉口的新华书店门市部工作。1956年夏,古籍书店在全国图书行业公私合营改造浪潮中兴起,尤全禧作为济南新华书店派出的公方代表,任职济南古籍书店(济南古旧书店前身)副经理。在陆续吸纳两批次共六家古籍书摊商加入后,济南新华书店古籍门市部正式改建为公私合营的济南古籍书店,定址院西大街63号。
初建时,济南古籍书店包括正副经理在内共8人,全部货品为200余件古书画作品,条件十分艰苦。
没有货源,只销售新书,古籍书店名不副实。这让初任职的尤全禧十分焦虑。于是,他带领同事主动出击,联系出版商收购古籍;另一边,因古籍书店没有固定货源,需向社会征集,所以不懂书不行。于是,书店又特聘三位“老先生”坐镇书店。此后,尤全禧和同事们关于古籍鉴别、修复的相关知识,尽是三位先生倾囊相授。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有了专业人士辅助,但由于缺少行业内相同模式的经营经验,古籍书店在运营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还是货源,再三思量后,尤全禧另辟蹊径,开始带领店员下乡去挨家挨户的找书。
古籍,不同于新华书店其他门市部可直接上架销售的由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因为这些新书,早已由出版社工作人员对书籍进行严格审核,但古籍,都是从民间收购回来的,内容复杂多样,并不适合立即上架。
这时,鉴别、整理环节就凸显出来。在最初整理时,因书店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古籍材料卷轶浩繁,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珍贵文史资料,亦有淫秽文字,对老先生来说都有困难,员工们更是只能“现学现卖”,凭借经验一点一点的摸索。当时,仅初中文化的尤全禧主动承担起审查责任,他一边向老先生请教经验,一边一头扎进相关书籍的学习中,自学《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 等专业书籍。最终,古籍书店及时制定了“古旧书籍收集工作规定”“提高古旧书销售质量暂行办法”等。
对收购的古本、字画等完成筛查后,事实上,也不能立即上架销售。因为,还要分出质量的优劣。于是,尤全禧又把这些书本、字画等分成若干类:一是内容确保无问题,可公开发行的;二是内容不适合公开发行,但可供专业单位研究参考的; 三是需要封存备查甚至销毁的。直到完成所有的筛查和分类后,尤全禧和职员才会根据实际的情况拟定出价格,上架销售。
为真正发挥古籍书店的优势,尤全禧还创新了多种图书宣发方式,吸引读者注意,如举办古书展览会、开设专门阅览室等,甚至帮忙代找资料或送货上门。
梅花香自苦寒来。据资料显示,1956年至1961年,5年间,古籍书店职工先后去往8省240多个县,回收有价值历史材料50余万部(册),古籍书店备货近万种,共销售出40多万部(册)图书,年销售额9万元左右。其中有40%图书捐赠给各图书馆、文教事业部门与学术研究单位,切切实实地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在带领职工下乡收购古籍时,尤全禧发现,除成书外,老乡家里还有很多残页、单页纸等同样意义重大,但它们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而忽略。
为充分挖掘、保护更多流落民间的珍贵文史资料,尤全禧制定了“以质论价,公平合理”的原则,即确定收购的书籍,客观评价质量给予定价;不确定是否具有回收价值的残页纸张等,则用比废纸略高的价格一律回收回书店。依此方法,鼓励职工把看不准的资料尽数购回,这样不仅抢救性地保护了大量在民间的珍贵且未发现的文史资料,同时也兼顾了卖方、书店与读者三方利益。例如在胶东根据地,一些老乡家中会有些通行证、党员证、信件等革命历史遗物,但当时,大家普遍没有保护革命历史遗物的意识,这些重要资料被随意放在不起眼的地方遗忘、丢弃。经过收购、整理后,尤全禧就发现了山东抗大为胶东抗战建国博览会出版的刊物《抗战动态》等,这些资料至今仍在山东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地被珍藏。
事实上,经包括尤全禧在内的古籍书店职工收集、发现、整理出来的古籍资料远不止这些。
1961年,尤全禧意外发现了一套散落在民间的《聊斋续编》,该套“聊斋”即后来的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此前,《聊斋志异》有十六卷本、二十卷本,但各有不同,内容较混乱。尤全禧等人发现的这套抄本意义重大,经专家仔细鉴定后,最终由齐鲁书社正式出版,大大丰富了“聊斋”故事内容,为相关专业研究和读者阅读创造有利条件。
尤全禧一直坚信,若让古籍发挥其本身的价值与作用,就该到它适合的地方去。记得某次下乡收购时,他又发现了一本极为少见的宋代白棉纸版刻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在得知四川杜甫草堂尚无此版本藏品时,他主动联系当地,赠予。
在泰安地区出版的清代《蒿庵闲话》,是一本看似寻常又颇有意义的古籍。这本书由清代张尔岐所著,只是原作的刻本。尤全禧收到的这本《蒿庵闲话》特殊在,它是世上仅有的两本泰山瓷印本之一,出自康熙年间泰安真合斋徐志定之手。那时,我国的印刷术由宋活字、木刻印刷以来逐渐成熟,徐志定以瓷土为原料,参考制瓷工艺流程,创新发明力量瓷版印刷术,仅制作了两本书。瓷印版《蒿庵闲话》也因此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印刷术嬗变历史的代表性著作。最终,这本稀世古书被尤全禧送往北京,现已被国家图书馆珍藏。
收获并非偶然,秉承着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全禧不放弃任何一个抢救历史文物资料的机会。如听说省委党校图书馆要清理一批旧报纸,他急忙带着职工前去收购。后经其整理,这些旧报纸送往上海图书馆收藏。此外,对那些进入市场流通的古籍,尤全禧也要再三追踪,他说,如果不清楚这些古籍的去处,也是自己的失职。
兢兢业业,初心不改
三年自然灾害,由于缺少纸张,出版社出版新书数量锐减,全国书店货源供应日趋紧张。1960年,济南古籍书店正式更名为济南古旧书店。在尤全禧看来,古籍的界定相对狭窄,古本与旧书结合而来的古旧图书范围更广,更适合社会各界各方面的需求。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出版业越来越兴旺,但社会上旧书的保有量却越来越少。济南古旧书店面临的现实困难只多不少。
想了许久,尤全禧再次下定决心,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改革。他又大胆将古旧书店的主攻方向对准新版古籍与文史哲方面的专业书籍。最终,这个决定受到了文史哲方面专业单位、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只山东,许多外省的学术单位也慕名而来,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每年都会来书店采购专业书籍。此外,1979年6月,济南古旧书店筹建齐鲁书社门市部,正式担负起对外宣传任务。甚至将销售点开到了南郊宾馆、济南饭店等宾馆中,供来华外宾阅读。
凭借突出业绩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尤全禧于1984年当选为济南古旧书店兼工具书店经理,同年,古旧书店被评选为全市新华书店系统先进部门,尤全禧也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济南古旧书店生意越来越红火。1986年,古旧书店备货品种已达5000种,年销售60万元;1987年,书店销售额达72.8万元,比前一年又增长了20%,书店职工也扩大到几十人规模。
直到1992年3月,60岁的尤全禧正式离开工作岗位。他与相伴近40载的济南古旧书店依依惜别。
退休后,让尤全禧念念不忘的,是留在仓库内的一部分旧书还没有整理完。而闲赋在家的老人,更是不接收任何一本古籍,不保存任何一本古书。他坚持,记忆留存心底即可!
有学者曾言:“旧书店这样的文化符号给人的是人文关怀,寄托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乡愁。”如今,已88岁高龄的尤全禧,可以说是济南古旧图书界“行走的活化石”。回顾与古旧图书紧密相连的传奇一生,老人真诚表示:“我还是很喜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