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人代际传承制作的匠心好物,到方寸屏幕前可点击链接购买的产品。如今,依托网络平台搭建的桥梁,非遗产品正拓宽渠道,走入寻常百姓家。6月以来,非遗行业的融合变革也在齐鲁大地悄然而起。
推出非遗线上“云”展会、首次推出非遗购物节、厅长直播带货非遗产品……以此为契机,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加入到直播带货的行列中试水触网销售模式。与此同时,“非遗+互联网”也成为非遗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的又一实践。◎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许倩 实习生 莫非
初次试水,更待探索
尽管从事非遗传承多年,但今年的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的直播带货活动,却是齐笔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郭明昌的直播首秀。这一天,他本人在家乡东营线上直播,与此同时,在山东省活动主会场烟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也在直播活动中为他制作的广饶齐笔带货。
“尽管是第一次直播,带来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郭明昌坦言,“短短十几分钟的直播中我向观众介绍了齐笔的起源、制作工艺、流传过程等方面内容,直播结束后就有观众联系我要购买毛笔。”
与郭明昌这边的情况相比,主会场厅长带货现场更加火热。“下面我用这套毛笔写一个篆书体‘齐笔’的‘齐’字吧”,在介绍来自东营市广饶县的中华齐笔——精品兼毫套笔时,王廷琦在现场向大家进行了书法展示。王廷琦在镜头前说道:“毛笔字练习走进学校了,书写毛笔字要从娃娃做起,这是一件好事。如今练习书法的人会越来越多,用一款好笔会让大家插上文化传承的翅膀。”
通过直播,郭明昌制作的毛笔即时销售了十几套。对郭明昌而言,这次试水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拓宽了非遗的展示宣传渠道,让来自更多地方的人能够了解东营本地的非遗技艺。去年,他注册了抖音号,并不定时在平台上发布展示毛笔制作技艺的视频,希望用这种方式唤醒更多人对非遗的热爱。
而直播首秀也燃起了郭明昌对“非遗+”模式探索的希望。“以后在日常制作和传承之余,我也会继续探索这种模式,让非遗搭载直播快车走出去。”郭明昌说。
线上线下,互为补充
其实,在山东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已经有很多传承人在直播带货的路上行进着。淄博市级非遗项目淄博软陶艺术传承人王芝就是其中之一。
与院校传统技艺课程相结合,去年,王芝通过线上平台录制视频直播给当地职业院校的学生授课。面对固定的受众群体,王芝开启了她的直播首秀。随后,结合软陶制作工艺和制作过程,她开始尝试将已经成型的作品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网上,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发源于面塑与泥塑的软陶工艺融合了面塑与泥塑的表现技法,且根据自身特性又进行了升华。在王芝的抖音号发布的视频中,既有春夏秋冬等古典创意风产品,也有哪吒、穆桂英、花木兰等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网络平台更像是一个窗口,拉近了匠心传艺的手艺人与观众的距离,让以往的面对面传播交流变身为屏对屏传播。
基于以往尝试发布视频的受众基础,疫情期间,王芝也特意开通了直播间,在销售软陶产品的同时也与观众互动交流。相比以往的直播,王芝的直播更加注重互动性,以带给观众更丰富的体验。“在展示产品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我还讲一些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通过生动地讲解吸引观众。”直播过程的丰富性也带来了良好的直播效果。4月初,王芝的首场直播吸引了2万人次关注,收入1.5万元。
经过不断的尝试,此后的直播中,观看量和带货收益也不断增加。在王芝看来,网络平台直播所带来的销售收益与线下实体店形成了补充。“线上直播是对产品营销的带动,线下实体店则更侧重于技艺传承与培训。我注册的‘小虾米软陶’工作室定期开设针对不同人群的培训课,在线下的话能让大家感受到体验的乐趣。”
“网络直播的兴起为我们传承人开辟了新的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非遗走向更多人的生活,来更好地传承下去。”王芝说。
“非遗+”延伸未来可期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非遗带货引起了现象级传播。山东特别推出首届“非遗购物节”,这既是非遗保护传承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互联网+非遗”“新媒体+非遗”的一次有益探索;既是对非遗扶贫工作的一次有效促进,也是对非遗产业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
此外,为了扩大山东非遗的品牌影响力,主办方在购物平台上搭建了山东非遗馆,推荐特色品牌参加非遗购物专场、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并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多个直播平台进行展示展演。与之相伴的,非遗直播带货不仅让更多非遗产品走进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解锁了非遗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
其实,这并不是非遗项目的直播首秀。早在2017年,就有直播平台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播”,开启了“直播+非遗+电商”模式的探索,“玉雕”“古法制香”等十余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展示吸引了超过700万网友围观。赶上非遗直播的早班车,临清非遗古字画修复装裱技艺传承人杨玉在2017年年底开始线上直播。在她的推广下,有很多人报名要跟她学习修复装裱技艺。近几年,也有很多非遗传承人像杨玉这样加入直播平台以直播的形式推介非遗项目,并以此带徒传授技艺。
不论是直播带货还是线下销售,产品是非遗走向大众最直接的方式。而在与多位传承人的对话中,记者发现,电商与非遗的结合已经十分普遍。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出口国外的临沭柳编,如今乘着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开辟出了“非遗+电商”的发展模式。
从鲁西南到鲁东沿海,非遗+电商走出了一条山东路径,也涌现出了许多典型范例。聊城市东昌府区路庄村,全村730多户几乎家家做葫芦生意,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葫芦产品集散地。乳山市整合乳山镂绣、乳山柳编、乳山剪纸等优秀非遗文化特色资源,通过电商“平台+商家”的O2O 模式,加强与电商品牌整合营销,取得显著成效。
而今,搭载直播平台,“非遗+电商”的模式以更直接、更便捷的方式走入大众生活。尽管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但与生活贴近的方式、更多样化的活法,也让“非遗+”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