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小清河应急防汛及复航工程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3月27日派出考古工作队对工程占压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至今已完成博兴马庙遗址、邹平北河沟遗址、布王遗址、新西村遗址4处遗址的发掘清理工作,邹平市新西村墓地发掘工作也已进入尾声。邹平市新西村墓地位于邹平新西村以北200米、小清河北岸,墓葬数量较多,年代为战国至汉代。发掘中共发现墓葬50余座且墓葬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对研究邹平区域战国到汉代时期的丧葬习俗、埋葬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许倩
沿线接连发掘四处遗址
作为山东省现阶段唯一一条具备海河联运开发利用条件的航道,小清河是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首批优选项目之一,并将打造成一条集防洪、生态、航运、景观旅游、文化于一体的黄金水道。2020年1月16日下午,我省召开小清河应急防汛工程协调推进会议,会议要求加快小清河应急防汛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020年主汛期前,完成干流复航段金家桥闸下河道全断面及用上河道23米底宽扩挖,以及干流非复航段、主要支流、蓄滞洪区、支脉河(连通)和分洪道治理主体工程。
基于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接到通知后,立刻组织考古工作队赶赴发掘工作现场,并努力克服食宿不便、人手不足、防疫压力大、野外作业条件差等种种困难,投入到发掘工作中。据悉,目前博兴马庙遗址、邹平北河沟遗址、布王遗址、新西村遗址4处遗址的发掘清理工作已经完成。在克服工期短、大多数墓底都位于水下的高难度工作压力后,邹平市新西村墓地的发掘工作也已进入尾声,共发现墓葬50余座,对研究邹平区域战国到汉代时期的丧葬习俗、埋葬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墓葬具有一定的规划性
邹平市新西村墓地位于邹平新西村以北200米、小清河北岸,墓葬数量较多,年代为战国至汉代。发掘项目执行领队、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邢琪介绍,墓地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20米,发掘中共发现了50余座战国——汉代墓葬,其中将近40多座为汉代墓葬。
从墓地整体范围和规模来看,邹平市新西村墓地属于比较大的墓地,附近应该有与之配套的聚落。邢琪告诉记者,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陶器,战国铜铍、铜带钩等少部分青铜兵器和几面铜镜。从墓葬大小及出土器物推断墓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墓葬出土器物较少,一方面可能与当时当地的随葬习俗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墓葬随葬品较少,未发现印章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遗物,说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
具体来看,邹平市新西村墓地中墓葬的排列方向和埋葬在此的人的排列方向都有规律可循,而这也反映出墓地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应是当时有规划建设的一个墓地。邢琪介绍,墓葬中有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两种方向完全相反的排列方式,埋葬方式不同,有着不同的丧葬习俗。“这也说明墓地至少包含两个家族,两个家族在墓葬布局、墓葬方向、埋葬方式、随葬器物多寡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
在分布有50余座墓葬的墓地中,有一定数量的墓葬为并穴合葬,并穴墓葬的填土中包含大量陶片和瓦片,邢琪推断,这在当时多起到防盗的作用,也有可能是当时的一种习俗。“随葬的器物很少,如果是为了防盗的话没有这种必要,但最终也起到了防盗的作用。”根据这些陶片、瓦片,邢琪推断墓地附近应有一处较大的制陶作坊,一方面烧造墓砖,另一方面也生产板瓦、筒瓦、陶罐、陶瓮、陶盆等日常实用器。遗憾的是,在发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
据邢琪介绍,目前邹平市新西村墓地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墓地的发掘成果对研究邹平区域战国到汉代时期的丧葬习俗、埋葬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出土人骨可以提供性别、年龄、饮食、病理、寄生虫等体质人类学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