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现在正值小麦丰收的季节。原本只能在田间地头看到的农忙景象,记者日前在中心城区,而且是在初中校园里也看到了。5日是芒种节气,也是山大附中初中部“首届小麦节”的开启日。去年国庆节,学校利用教学楼前的一小片空地,组织学生种小麦,既让学生观察作物生长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也是劳动教育的最好体现。现在,麦子熟了,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去收割,有的拔穗,有的脱粒,天气炎热,不一会就满头大汗,但大家都说,收获的喜悦很幸福。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张雯雯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王晓峰
同学们在体验收麦子
教学楼前空地变麦地各班成立小队细心呵护
山大附中初一学部现在山大洪家楼校区。在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百年老校区旁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但3号教学楼前的两块小空地长满杂草,一直没有被开发利用,也与周围的景观不匹配。于是,学校老师经过反复开会商讨,又结合当时的季节特点,最终决定将其变成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孩子们锄掉杂草,种植小麦。
山大附中初一级部主任王道远告诉记者,之所以种植小麦,主要考虑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没有接触过农作物,更没有干过农活,加之国家现在提倡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从翻地到播种,从施肥浇水到锄草除虫,最后亲手收获,这样完整的劳动过程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这块地面积不足半亩,也就三四分左右。我们划成14块,分配给14个班,每个班有了自己的‘试验田’后,都专门成立了种麦小分队。随后,我们利用家委会的资源,聘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到校给学生讲解小麦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方法,并提供了种子和化肥,孩子们听完课都跃跃欲试。一节课的时间就把杂草全部清理完毕了,随后又把地重新翻整了一遍。”王道远说。
疫情延期开学急坏学生老师“云端”分享小麦长势
去年国庆节过后,各班学生把小麦种子撒下,这片麦地就成了学生每日“打卡地”,各班还在麦地里插上了标签,给自留地取了好听的名字。每到课间,学生们就跑到这里观察麦子的生长过程,种子破土而出了,麦苗又长高了……麦子生长的点滴变化都会被记录下来。小麦扎根泥土、拔节抽穗的特点,也正好符合学生成长的特点,为孩子的成长教育提供了良好素材。王道远说:“孩子们对自己种的麦子特别爱护,之前有老师说想摘几棵麦穗,都被学生制止了,说老师千万别弄坏了我们的麦子。”
受疫情影响,中小学校开学按下了“暂停键”,学生居家学习,最惦记的就是这片麦地。“有一次下雪了,我特别担心我们班的麦子会被冻死。大家在群里讨论了半天,但又不能去学校看,真是干着急。”初一三班学生陈子青说。
学生们着急,老师们也十分挂念。于是,经过商讨决定,每天到校值班的老师轮流给学生们拍一些图片和视频,然后分享在班级群里。“我们有的老师还开了直播,带领大家云端探访麦地。有的学生看到冬日的麦穗上结满冰碴,但依旧翠绿,会感慨生命力的旺盛。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班里的一小块麦子被大风刮倒了,十分心疼。”王道远说。
老师们也会借机开展教育,有的老师把小麦各阶段的长势情况拍成图片,制作成精美的明信片送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麦子的生长过程。“有一个班的小麦长势不好,老师以此为题在学生复学归来后开展了一次习惯养成主题的班会,其实,小麦从冬季麦苗缓慢的生长,到春季快速长穗,这对学生来说也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对初中学生来说,初一养成良好的习惯,积蓄力量,才能在初二、初三快速发力。如果习惯养不好,也会对后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王道远说。
校园里收麦子,济南独一份这样的教育比做值日有意义
5日下午,山大附中“首届小麦节”正式开幕了。选在芒种这一天收割,也是想让学生了解节气和农作物更多的相关知识。风吹麦浪阵阵麦香,孩子们在麦田边进行诗歌朗诵、小提琴演奏,尽情展现对丰收的喜悦与期待。
记者看到,学生们带了塑料袋、小篮筐、胶皮手套等工具,学校还准备了割麦子用的镰刀,看到黄灿灿的小麦长势喜人,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等老师一声令下,冲进麦地收割。考虑到学生们都是第一次割麦子,老师简单演示了镰刀的用法和割麦的姿势,便由学生开始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学生是初一(1)班的张嘉润,在太阳下只弯腰割了几下,就已满头大汗。他告诉记者,虽然麦田面积不大,但真正拿起镰刀去割麦子时,还是能感受到一种收获的喜悦和幸福。“我是第一次拿镰刀,看着老师演示时觉得挺简单,自己去操作时就发现没那么容易了。”张嘉润说。
自己班级的麦子收割完成后,学生们又想了各种办法为其脱粒,有的学生还带来了自己用乐高积木拼装的脱粒机。王道远告诉记者,这片麦地估计能收一二百斤小麦,老师会把这些麦子拿到加工点磨成面粉,全程对磨面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分享给学生,等到冬至时,用这些面粉包饺子,师生一同品尝。
在校园里种麦子、收麦子,这在济南中小学尚属头一份。王道远说:“这样的劳动教育远比让学生做值日有意义得多,学生们也愿意参与。下一步,我们会组织学生把麦地重新翻整,再种上玉米,等秋天就能收玉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