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吕铮:借文学书写搭建警民桥梁

2020-6-6 10:22:34 来源:山东商报

   2017年,作家吕铮长篇公安题材小说《三叉戟》首版上市。彼时,小说尚未确定影视剧改编计划,就已得到冯小刚、张国立等人特别推荐。时隔3年,剧版《三叉戟》开播,由刘海波执导,陈建斌、董勇、郝平主演,讲述了在公安战线上默默奉献的老警察们的真情故事。与电视剧同步,原著《三叉戟》影视剧精装纪念版上市。日前,本书作者吕铮接受记者专访。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朱德蒙

 

 

  作家简介:吕铮,北京警察,曾任公安部猎狐缉捕队成员。连续五次荣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全国侦探小说大赛一等奖、燧石文学奖。出版有 《三叉戟》《无所遁形》《名提》《狂探》《猎狐行动》等十四部作品,多部长篇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一定要明确的是为什么而写


  记者:您从一线警察到公安作家的文学成长路是怎样的?


  吕铮:2000年,我参加公安工作,至今已是一名从业20年的老警察了。纷繁复杂的一线工作经历给我提供了写作的可能和基础。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自己亲手侦办的一起离奇案件,犯罪嫌疑人女扮男装7年,骗取数百万元。之后的创作,有描写清网行动的《赎罪无门》,有描写打击医疗系统腐败专项行动的《夺命医疗》,有描写预审民警与嫌疑人斗智斗勇的《名提》,有记录境外缉捕工作的《猎狐行动》《天网行动》,还有警察“老炮儿”系列《狂探》《三叉戟》等。近年来,我也深入参与了自己小说的改编工作。


  《三叉戟》本该是2015年创作的,但由于我当时在公安部猎狐行动办工作,所以推迟了一年完成。


  记者:工作中不同时期有哪些人或事情对您感触特别深刻吗,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吕铮:在一线工作中,我经办了大量的案件,为写作提供一定的积累。我身边的同学、同事、同行,他们的故事挖掘不尽。和平时期,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我身边的英雄也层出不穷。现在公安改革,侦审一体化模式,执法办案中心,派出所一室两队,许多方面都激发着我创作的灵感。


  2010年8月13日,北京呼家楼派出所的民警张帆为了缉捕罪犯,身中数刀,肠子流了出来还奔跑几十米抓住罪犯。当时我写了他的事迹,名为《不是每个人面对尖刀都有勇气》,还写了小说《仨警察》,现正在被改编为电视剧《青年干探》。前年,我追踪他受伤致残之后7年仍坚持在一线抓捕的故事,写下了报告文学《光荣的背后》。他是我警校的同班同学。


  2018年11月1日,北京丰台分局经侦支队的肖俊京同志在出差抓捕中突发疾病,壮烈牺牲。在接他回京的路上,几百名同行穿着齐整的制服去迎接他的英魂。他是我的经侦同行。……这些英雄,身上都凝聚着中国警察的精神。他们,是我写作的动力。


  我的写作与其他作家不同,我只是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我的身份不是专业作家和编剧,是一名警察。作为公安创作者,我写的是人,是人与人的情感,而不是以案说案,以血腥暴力博取眼球,以惊险奇特吸引视线。我遵循创作的规律,可以在构思中天马行空,但在落笔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而写,要把什么写出来。我觉得一定要脚踏实地、掷地有声。


  记者:您不是专业作家出身,尽管有大量亲身素材,但想要把它们转换成文学化的书写并不容易,您能否给后辈们一些建议?


  吕铮:我至今还是业余创作,不敢给大家什么建议。写作对我来说,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就好比当年蹲守抓人一样,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艰苦,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其实从身份认知上讲,我现在也没觉得自己是作家或编剧,我穿着警服,是一名人民警察,我动笔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这个自己钟爱的职业。当警察和写作是我人生中两大爱好,能把它们融合到一起,是我的幸运,也是幸福。


  写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警察


  记者:文学写作,对您来说是什么?


  吕铮:文学写作,对我来说是干好警察工作的另一种形式。从小说开始,我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警察、理解警察,搭建警民之间的桥梁。和平年代,警察是最接近英雄的职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三叉戟》让更多人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警察、真正的警察故事。警察不是飞檐走壁的超人,也不都是面对尖刀的英雄,他们大都默默奉献,用一生去诠释忠诚。我理解的警察的成功,是当他脱去这身警服的时候无怨无悔、问心无愧,他们是整个平安城市的分母,是美丽城市的绿叶。


  记者:您是80后作家,却写了老警察们在当下的故事,为什么?


  吕铮:写老警察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水到渠成。因为我写作是业余爱好,所以不会刻意选题,而主要是看自己想去写什么。前面说过,《三叉戟》是我警察老炮儿系列的完结篇,但对我而言也是新一轮写作的开始。从这本小说之后至今,我又陆续完成了四部长篇,从质量来说应该全面超过《三叉戟》。


  我写的就是普通警察的故事,他们不是伟光正,也不高大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毛病和问题。《三叉戟》的三人一正、一狠、一邪,构成了小说里身世复杂、性格不同、办事方法迥异的三位警察老手。他们的合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同仇敌忾、齐心协力,而是各自打着心中的小算盘,争强好胜,所以刚开始力量并不往一处发,但最后面对罪恶,三人却会拧成一股绳,目标一致。这就是三叉戟的三个叉,最后合一的含义。


  我一直热衷于创作真实的警察,现在许多小说和影视剧多是一种架构,刚刚毕业的警察初出茅庐,之后训练、结训、成长,以此画出人物孤光。但我觉得真正的警察见多识广、经历丰富,就算面对繁忙的工作也常表现出一种自信的乐观主义。我总在书中说:别拿人当人,别拿事当事。这是我第一任师父教给我的,自己无论多渺小都别气馁,不能丢失信心,自己无论多强大都别恃才傲物、轻视别人;别人再柔弱也不要去欺压歧视,别人再强大你也不要惧怕。我觉得这句话在三叉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您今后创作计划是什么?


  吕铮:去年底出版了描写视频追踪的《无所遁形》,最新小说《谜探》《纵横四海》《藏锋》已进入出版流程。下一步将会撰写《名提2》《梦探》等。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大约有六部小说的大纲正在丰富过程中。里面的人物相互勾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警察世界。


  国内需要专业过硬的涉案剧


  记者:电视剧版您也是编剧之一,小说作者和编剧这两个身份在您的改编过程中有拉扯吗?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改编?


  吕铮:之所以参与自己作品的改编,就是防止整体的风格和基调走偏。我尊重合作编剧,努力形成“1+1”大于“1.5”,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持续发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改编效果。电视剧相比小说做了许多改编,特别是增加了“大撒把”这个人物,形成了前三集的“发动机”,且增加了人物之间的关联性和质感。至于其他的改编,都是水到渠成,不是刻意而为。希望能获得大家认可。


  记者:陈建斌、董勇、郝平的实力组合,是您心目中的“原配”吗?您能评价下三位的表演吗?


  吕铮:三位主演诠释得非常好,演出了人物的灵魂。


  崔铁军干了一辈子经侦,足智多谋、运筹帷幄,老了老了还总提当年勇,但如今已成了翻篇儿的前浪。本想提前退休回家陪媳妇,却不料昔日对手重现,巨骗洗白。于是他以退为进、借力使力,暗中促成“三叉戟”的复合,成为三叉戟的“最强大脑”。陈建斌老师将这个老活宝老神探演的活灵活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警察形象。


  徐国柱是个三十年警龄的老刑警,逢恶必亮剑,出手就“开刀”。按他的说法,什么是刑警,是最“行”的警察,抓人破案、将那帮社会渣子绳之以法是刑警的本分。他忠诚、仗义,在新型犯罪团伙袭来之际,重装上阵,配合经侦预审重拳擒贼,成为了“三叉戟”中的绝对火力输出。董勇老师是演刑警的行家,演出自然不在话下。


  潘江海外号大喷子,在办公室蔫头耷脑,一进审讯室立马生龙活虎,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从工作中抽身,混出一大堆社会关系,自然也身处复杂的人情环境……郝平老师将潘江海这个复杂的命题演绎得入木三分,强调“戏中戏”,非常值得期待。


  记者:作为创作者,您如何看公安题材“传统”与“突破”的问题?


  吕铮:从专业性讲,公安剧有三个门槛:第一,法律门槛,刑法、刑诉法、公安机关执法办案规定等,要做公安戏要明白基本的执法要求;第二,警察门槛,警种、警衔、层级关系,执法方式、办案逻辑和手段等;第三,就是警察的人物门槛,不同警种的区别是什么,同一警种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等等。


  跨过这三个门槛之后,我觉得还不是顺利过关了,而是刚刚达到要求。随着观众观影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涉案剧的新要求我觉得不是苛求,而是正常的需要。在美剧、英剧、日剧、泰剧都越发专业的形势下,国内需要专业过硬的涉案剧。我总结两句话,与其吸引眼球,不如感动人心,与其描写猎奇,不如踏踏实实地写好中国警察故事。这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