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我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主场城市烟台启动,期间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落实“传承文化瑰宝倡导健康生活”的山东实践。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首次实现文物和非物质文化联袂举行,非遗展演与直播带货线下线上齐发力,线上公开课揭秘考古背后故事,向广大观众全面展示完整的文化遗产,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许倩
非遗现场展演
6月13日,我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主场城市烟台启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物赋彩,全面小康”“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活动期间,全省各地市开展了系列活动展现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近年来,我省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工作持续推进。启动仪式现场,公布了“薪火永相传·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和十大模范传承人,第三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名单,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各地落实的成果和进展。
此外,莱州传统武术、海阳大秧歌等传统民间活动进行现场展演,传统医药、餐饮、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方面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和产品现场展示,让广大民众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
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不仅体现在跨越千百年的传承,更在于传承过程中通过创新而焕发全新活力。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项目也是如此。现场展示的众多非遗项目中,胶东花饽饽将胶东特色转化实现了创新发展。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市级传承人张华告诉记者,胶东花饽饽习俗历史悠久、捏制风格古朴、豪放,按照岁时节物和各地习俗,通常分为“百岁”“过年”等不同的类别。
相较于一般的胶东花饽饽,张华在学习中对传统的制作技艺进行改良创新,制作成了中西合璧的观赏性花饽饽作品。张华以现场展示的作品《疯狂的少年》 进行介绍,“作品分为三层,上层为用面塑技艺制作的游戏形象,中间是西方的翻糖蛋糕,下层是传统的花饽饽,整体上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不同于一般的胶东花饽饽,这件观赏性作品不可食用,因采用了特殊的制作技艺可长久保存。张华介绍,“我用了三年的时间研制成功观赏性作品,同时与面塑、剪纸等其他技艺相结合,让传统非遗作品更加多元,贴近当代的生活。”
据悉,除了烟台主场城市活动外,各市也在非遗保护中心、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及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销售活动。
直播带货给力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省特别推出首届“非遗购物节”,这既是非遗保护传承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互联网+非遗”“新媒体+非遗”的一次有益探索,既是对非遗扶贫工作的一次有效促进,也是对非遗产业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
为了扩大山东非遗的品牌影响力,主办方在拼多多平台上搭建了山东非遗馆,推荐特色品牌参加京东非遗购物专场、美团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并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快手、抖音等平台进行展示展演。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在烟台主会场同步举办了非遗购物节厅长直播带货活动。从全省精选了东阿阿胶、潍坊风筝、亓氏酱香源肉食等非遗项目以及山东博物馆的“鲁”字文具套装、来自孔子博物馆的论语经典语句软笔字帖套装等文创产品进行线上直播带货。
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在直播间里向网友们细致讲述了山东特色文创的衍生过程和非遗产品的传承创新过程。本次直播采用线上零售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等形式,将单方购买变成有温度的双方交流,观众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可随时点击产品链接下单购买,拉近了观众和山东文创、非遗的距离。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400多名非遗传承人、738家店铺、上万种山东特色非遗产品汇聚各大电商平台,共同参与非遗购物节活动,有效地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特别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拓宽了销售渠道,直接推动了复工复产,助力了脱贫攻坚。
启动仪式结束后,将通过省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云平台投放非遗类产品定向惠民消费券30万元,烟台市也将现场投放非遗定向惠民消费券20万元。消费者实名注册领取惠民消费券,即可在指定的线上非遗产品店铺及非遗类电商平台享受优惠购物。据不完全统计,购物节期间,省级及各有关地市拟投放的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达600余万元。
还有考古揭秘
长期以来,考古如“阳春白雪”一直封闭在学术的象牙塔内,在象牙塔内,学界埋头于学术研究,不关注如何让考古为社会服务,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在象牙塔外,人们关注着象牙塔内的人们,但百思不得其解。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考古走出象牙塔,走向公众,通过线上公开课的方式揭秘每个重大考古发现的背景及其背后的故事。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董文斌以“什么是考古”为主题,从大众的理解和一线田野考古工作者的视角解读大众眼中神秘的考古工作。“考古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大的层面讲,明长城、北京城、南京城以及山东的齐故城、鲁故城都是考古内容;从小的层面讲,古人居住的房址和埋葬的墓葬,使用的陶器、瓷器都是考古要研究的内容。”
区别于影视剧中对盗墓、鉴宝的展示,考古的目的在于保护、保存文化遗产。董文斌介绍,考古与文物鉴定是两个学科,考古主要是研究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信息以及古人的工艺和思想,考古人接触的都是真文物。
从事考古工作多年,对于董文斌而言,考古的魅力在于脚下的土地里埋藏着数不清的故事,下一铲永远不知道会出现什么。“考古人可以有幸使用自己的手铲去一点点地将历史剥离出来,将故事讲述出来,故事中有王侯将相也有百姓布衣。”董文斌说,整体来看,考古工作也具有填补精神和文化需求,读经补史、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探求人类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意义。
随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龙以“大韩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为题从发掘经过、发掘成果及意义等方面还原了滕州大韩东周墓地的发掘过程。山东省古建筑研究院杨新寿以“中国古建筑知识漫谈”为题,多角度全方位向公众讲述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及特色。线上公开课内容聚焦考古工作与建筑遗产的保护,缩短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的距离,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