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乘慢船,去哪里》,马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家马叙在多年的山水游历中,看到了行旅中的诗情画意,这些思绪汇成他笔下闲适的文字《乘慢船,去哪里》。
马叙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如古人一般行吟山水之间,寻觅旧时的芳踪,他从塘河上读出了久远的民间传说,看到了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交界;他在草原里回想儿时的缱绻梦境,拾起抒情的懵懂体验;在公望美术馆前,他曾路过一幅幅久远的名家画作,在时空交错中透视着艺术的旷远诗意。只要是马叙踏足的地方,他总能轻易发现独属自己的语言和想象,这一切都源于作家本身丰盈的内心,里面流动着充沛的感知与体悟,所以他可以用跳跃的情绪去烛照周遭的变迁,而外物自然就沾染了情感的色彩。就像笔架山下的杜鹃花,会在游客无暇关注它们时,流露出孤独与黯淡。丁家村的莲荷也会在雷电交加时,发出内心深处的战栗,它们都拥有各自的思维,“有时,不说话,不言语,不回忆。有时,不言语,却沉入时间深处,沉入在回忆的海洋”。这样奇妙的解读,把旅途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变得灵动而深沉,还原了抽象与具象间的深意与本色。
马叙出行的地方拥有清新秀雅的文化风貌,他去的多数不是著名景点,而是小地方,小去处,但正是这些不起眼处,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探察的文化基因。是以,马叙的书写存在精实的纹理与岁月的内核。他把视野放到江浙地区,顺着钱塘江一路而下,看到了河流的诗意细节,就连夜雨都和他的精神融为一体,仿佛借由这淅沥的雨滴阐发呢喃之语。在马叙构造的世界中,江水与居民早已有潜在的言说,他从仙霞湖、衢江、兰溪等处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痕迹。在那里,生活与生产的交融以及生活节奏的放缓都让民居保留了文化的意境,比如一个一辈子在鱼山村的乡村书法家,就用自己的笔墨在老房子中写下“吟风”“读月”等字,还有普通民众辛苦建成的龙游石窟,如果仔细看过洞壁,就能发现过往搬运时的沉闷痕迹与血泪苦楚。这些隐秘的细节,不觉牵引出传统文化的某些要素,裹挟着作家对场景、对事物的审视,寓于作品之中。
无论是书中的山川还是乡间故事,其实都渗透了作家的文化关怀,在田园牧歌式的讴歌之余,我们不难感受到马叙对文化消失的苦痛与焦虑,这种心绪在散文中俯拾皆是,让行文洋溢着醇厚的优雅和沉重的深思。所幸,马叙在忧思时,亦用哲理与思辨自我慰藉,在重复出现的婺剧唱腔,重复出现的乡间乐队的身影中,他看到时间的循环往复,也看到了经久不衰的乡村记忆,于是,他忽然想到,正是现实感推动着文明的进程,才让大地的气息丰富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