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作为一名助产士,张倩说,产房无疑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但也是一个压力与 责任并存的地方,因为要守护的是母婴两个生命。作为第一个与孩子见面的人,助产士也被称为托起生命的“产房天使”,但对于助产士及 其工作,却鲜有人知道。5月5日,是世界助产士日,记者走进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产房,听助产士们讲述她们在产房的故事。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刘庆英
全程陪护产妇的人
张倩和郭素梅都是科里的主管助产士,都有着十一年的工作经验。5日上午,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的产房里见到她们时,两人都在忙着了解产妇的动态。对于她们来说,假期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因为很多时候,节假日她们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助产士介于医生和产科护士之间,不仅要会观察产程,会接生,还要会常规护理,专业性非常强,一般都需要经过三到五年的临床实践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助产士。很多刚入科的年轻大夫,都由助产士来带教。”面对记者对于助产士的疑惑,张倩解释说,从进入产程到分娩后的两个小时,助产士一直全程陪着产妇,是跟产妇接触最密切的人。听胎心、做监护、治疗输液、观察产程进展等,这是助产士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给大夫,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
除了常规检查外,为产妇做心理疏导也是助产士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很多产妇本身就很紧张,对于她们来说,心理建设非常重要。”每当接到产妇后,郭素梅都会详细地为其介绍产房环境等,经常以自己产子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待产妇,帮其缓解情绪。
“以前听同事、朋友们说起,总觉得产房里很吓人,来到后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助产士们都很温柔。”经常有产妇对郭素梅和同事们这样说,而临近分娩时,也经常有产妇抓着助产士的手,让她们陪着自己。
变成想象中的样子
将新生儿抱在手中,温柔地看着他,感受生命的美好……还在学校的时候,张倩曾无数次想象过自己在产房工作的场景,画面温馨而美好。但让张倩没想到的是,刚进科室第一个班就受到了“惊吓”。“那是一个在等待开骨缝的产妇,临产的疼痛让她表情失去控制,使劲瞪着眼睛盯着我看。”第一次面临的情况,跟张倩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不禁让她心生害怕。后来,在工作中,张倩慢慢明白,生孩子并非一个模式,各种情况都会遇到。而慢慢地,她也懂得了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个产妇。“现在,越来越贴近想象中的画面了。”张倩笑着说。
张倩的经历,郭素梅也深有感触。“上学期间,接生流程我做的特别规范,老师也经常让我给同学们示范。”但工作后,郭素梅发现,生孩子并不是固定的生产线,随时都要做好应对突发的准备。
刚参加工作两三年时,郭素梅就曾遇到过一例脐带脱垂的产妇。“那时我跟着两个年资比较长的助产士值夜班,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有一位怀孕三十五六周的产妇说自己羊水破了。”郭素梅赶紧听胎心,只有六七十次,一检查发现脐带脱垂。赶紧叫大夫,推着车子就进入了产房,也就三五分钟的时间,孩子就生下来了。“那位妈妈一直紧紧抓着我的手,一声都没喊,第一次感受到妈妈的伟大。”至今回想起来,郭素梅仍忍不住眼含泪花。
如今,经过多年的工作磨练,张倩有时会下意识地坚持为产妇检查,即使其不配合,也尽量劝说。“曾经有一位二胎产妇,说肚子有点疼,但不愿做检查。”张倩也说不清为什么,当时就觉得检查很有必要,结果不出意料,脐带脱垂,立马喊来大夫紧急处理。“如果没意识到的话,一耽误很有可能会导致胎死宫内。”
孩子的啼哭声最美妙
“加油,再使点劲儿”“你很棒”……分娩室里,这是张倩和郭素梅经常对产妇说的话,直到听到孩子的啼哭声,她们的心才算放下。“孩子的哭声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作为第一个看到孩子的人,张倩和同事们无异于是托起生命的产房天使,母婴平安是她们最大的心愿。
“产房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但正因如此,我们的压力和责任也就更大,因为这里关乎两个生命。”张倩说,助产士需时时紧绷着一根弦,随时记录着产妇的身体情况以及产程进展。“尤其是碰到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产妇时,更需拿出十二分的精力来照顾,一刻钟就要记录一次血压、呼吸以及氧饱和等,包括喝的每一口水都要记,每一泡尿都要去量。”
而作为一名助产士,还需要具备很好的统筹能力。哪些产妇属于艰难产,哪些还需等待,哪些需紧急安排……助产士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们会根据胎儿以及产妇的情况来综合评估,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当有产妇坚持剖宫产时,张倩和同事会根据评估情况尽量劝其选择顺产。“其实我们是顶着很大压力的,因为有时产妇的变化也是瞬息之间的事情,谁也料不到中间会发生什么。”张倩说,虽然难免会遭埋怨,但对于助产士,很多产妇都是信任和理解的。而对张倩她们而言,只要看到母婴平安,一切也就都值了。
生二胎时还找你
“二孩政策刚放开的时候最忙了,一天要接生50多个孩子。”郭素梅最忙的时候,一个夜班15个小时接生了38个孩子。“组里六个人,真是一刻不停,忙到起飞。”郭素梅说,作为一名助产士,既要技术精湛,还得是体力担当。
“能在产房待下来的姑娘都很棒,首先体力上就要撑得住。”张倩刚来科里时,很多同事都曾担心,这个小姑娘会待不住。但没想到,张倩一待就已十一年。因为每个产妇的情况不同,产程时间长短不一,有时一站就得好几个小时,很多年资长的助产士都会腰疼。
“尤其是遇到肩难产时,身心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春节前,郭素梅曾接生过一个9斤6两的孩子,虽然上台前已做好了准备,但生产时还是遇到了难题。“孩子头出来了,但肩膀出不来,情况危急,团队6个人一起努力,好在一分钟后孩子顺利产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郭素梅说,当时手都累到哆嗦。“紧张会有的,但不会慌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心里很镇定。”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高危孕产妇的增多,助产士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缺少80万助产专业人才。“一名合格的助产士不仅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还得经过三到五年的临床实践才能成长起来。”郭素梅说,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助产士及其工作,但她相信,助产士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生二胎的时候还找你。”每当听到产妇这么说时,张倩和郭素梅心里都会特别高兴,觉得被信任,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