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孩子,你的劳动作业该自己补补了

2020-5-5 9:04:40 来源:山东商报

        编者按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再次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劳动教育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其实际收效却难言可观,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如何扭转这种不良风气,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当属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

 

 

 

 

在本报往年组织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劳动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劳动的快乐。(资料图)
 
  谁的劳动?

 

  “孩子,你的五一劳动作业别忘了!”“妈妈,我干点啥?”“你想干啥都可以。”“妈妈,快来拍照片!”……

 

  咔嚓声响起的同时,劳动作业“完成”了,接着是上传,在班级群里写几句劳动感受。

 

  五一长假里,省城很多学校都给孩子们布置了“劳动”作业。可是,有多少劳动作业仅仅是停留在“照片”上的?在劳动教育日益重视的今天,作为家长的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反思?

 


  停留在照片里的劳动

 

  这个五一长假,济南初二学生家长张先生和王女士真正把它当成了“劳动节”,并没有带孩子外出游玩。“初三年级5月8日就要开学了,初二年级估计也快了,为尽量减少聚集,征求了孩子的意见,我们这个五一就在家劳动了。”

 

  王女士告诉记者,长假的前两天,家里基本变成了换季衣物处理现场,“大人的、孩子的,还有厚棉被翻晒、收拾……,忙得不可开交。”王女士分配给了每个人任务:爸爸和孩子收拾自己的换季衣物、被子,置换床单被罩,妈妈除此之外还要负责打扫全家的卫生。

 

  “可是一天下来,孩子的房间越弄越乱,最终他把自己的夏季衣物一股脑‘团’在了橱子里,躺在床上扒拉出的缝里,玩手机。”王女士很恼火,问孩子:学校不也布置了劳动节作业了吗?就算为了“完成”作业,能好好干活吗?“可孩子说,老师只说了劳动,没说干什么,摆个扫地的样子拍张照片就可以……”

 

  王女士拒绝给孩子“摆拍”劳动照片。苦口婆心劝说,明年中考完很可能高中就要住校了,咱能不能提前练练手?别到了学校啥都不会,到时候怎么快速适应高中生活?“孩子说,自己什么都会干,就是不愿干。可是,让他炒个西红柿鸡蛋,他就能在锅里水还没干的时候倒进去油,最终把自己烫着了,从厨房里落荒而逃,现在的孩子咋办?”

 

  不仅王女士,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家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活儿都不愿干?自己的房间乱得像狗窝,不知道收拾;书桌乱得只有自己能找到所需要的材料;家里地脏了,从来不知道打扫和拖地,甚至出门倒垃圾都懒得干……“小学时候还愿意做手工,现在手工也很少做了,劳动就是摆拍照片,然后上传。”

 

  家长代劳

 

  最终,王女士没有拗过孩子的不动手,眼看着晚上孩子只能在“床缝”里睡觉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哪怕孩子只肯帮忙撑整理袋,王女士还是亲自动手完成了孩子房间、衣物、被子的整理。

 

  “其实,真的很担心,虽说现在全社会都在重视劳动教育,国家也为此专门出台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校也在引导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可是,从孩子的反馈看,劳动意识和劳动主动性还是太差。到底是谁的劳动?”王女士似在反问自己。

 

  王女士的弟弟和弟妹都在老家的乡镇中学教书,说起劳动教育,她在给他们打电话时,不免唠叨了几句。“我本以为农村的孩子会好一些,没想到,弟弟和弟妹告诉我:现在很多农村的孩子,除非是留守儿童,其余也很多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周末脏衣服带回家给家长洗,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

 

  采访中,不少40岁出头的家长告诉记者,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们的劳动意识挺强。“学校有勤工俭学,放学了、周末,我们要去挖药材像茵陈等,挖苫草的根用来做厨房刷锅用的炊帚,学校规定每个人上缴的斤数,没有学生完不成;秋季开学,校园里经过一个夏天长满了草,我们都要去拔草……家里的打扫活基本全包,还要带弟弟妹妹。”

 

  可是,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学生必要的劳动(小衣物的洗涤、房间和书桌的收拾等),成为家长的代劳?甚至一年级打扫教室、假期返回学校的卫生打扫,也成了家长的工作?

 

  上初一还不会系鞋带

 

  十几年的教育采访中,小鑫(化名)给记者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他的自理能力特别差,上初一了还不会熟练系鞋带。

 

  小学六年,小鑫的鞋带,每天都是妈妈帮他系的。放学回家,偶尔鞋带开了,就那么拖拉着。有一次中午放学,小鑫的妈妈去校门口接他,发现儿子走路像鸭子一样,左右摇摆,迈不开脚,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原来,小鑫的鞋带开了,他自己尝试着系,结果把两只鞋的鞋带系在了一起,又拧成死扣解不开,要排队放学了,就只好凑合着一点点挪着走。妈妈一边埋怨孩子,一边又悔恨自己不该什么事都帮小鑫做,每次都想不替他做了,但每次看到儿子做不好,就又着急帮忙做了。

 

  其实,像小鑫这样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不在少数。虽说学校也要求孩子们在家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但大都是应付了事。上五年级的伟豪(化名)假期里也想帮着妈妈做家务,本以为扫地、擦桌子、拖地这类劳动是最简单的,可伟豪洗完拖布没有拧干,拖地像在画画,地面越擦越湿,无奈之下,妈妈只好跟在后面用干燥的抹布再擦一遍。四年级的珊珊从小就喜欢梳辫子,巧手的妈妈也经常变着花样的给女儿梳头,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时候还说得过去,但现在珊珊10岁了,每天起床还是妈妈给她梳头扎辫子,她自己并不会。有时在学校头发散了,要么求助老师,要么就散落着头发回家让妈妈梳。

 

  16岁的子轩(化名)已是高中生了,因为寄宿,子轩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他都会带着满满一行李箱脏衣服回家,然后周末两天,就变成了妈妈的“劳动节”。子轩说:“在学校学习时间紧张,没空洗衣服,而且洗衣粉冲洗不干净,衣服上有印渍,穿在身上会过敏。”

 

  夏令营,奶奶“搬家式”打包

 

  去年暑假,10岁的天泽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军事研学夏令营。想到七天能在海边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天泽十分兴奋,可陪他一起报名的奶奶并不开心。

 

  “他妈妈非要给他报名,说锻炼锻炼,可我孙子从小没离开过我,第一次出去这么久,又不让家长跟着,我很担心。”天泽的奶奶不断提出,想跟着一起去,哪怕不能一起住在基地,自己在外住宾馆,只要每天能看到孙子就好。

 

  “我对他的交往能力不担心,平时在学校和同学也都能相处得很好。我就是担心他离开我不好好吃饭,在家没干过活,衣服、袜子都是我洗,他连碰都没碰过。”天泽奶奶说。出发前几天,天泽奶奶不断打电话询问所需物品。“需不需要自己带被子?”“洗衣服需要带个盆吧。”“我给他准备几双鞋合适?”……

 

  “带一两件自己的换洗衣服就好,平时都要穿作训服,衣服脏了让孩子自己洗,可以带一块肥皂,军事研学营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活动主办方带队老师再三叮嘱天泽奶奶要让孩子轻装上阵。可出发时带队老师发现,天泽拉着一个很大的行李箱,还有一个装得满满的背包。到达基地打开行李箱一看,天泽奶奶简直是“搬家式”打包行李。她给天泽带了7套换洗衣物,分别装在不同的袋子里,上面还写着:周一穿、周二穿……后来,天泽的奶奶还特意打来电话,“我孙子不会洗衣服,别让他洗,穿脏了就都让他拿回来,我在家给他洗。”

 


  怎么劳动?

 

  采访中记者发现,爱劳动的孩子有不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反对家长“包办”。

 

  可不爱劳动的孩子也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每次家长喊着干活,他们要么说作业没写完,要么就是要练琴(特长),要么就是自己不会干……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激发孩子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劳动?
 

 

  别让“耽误学习”成借口

 

  上述接受采访的王女士,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让孩子这么“懒”?“他三四年级的时候,钢琴考级,每天练,很枯燥;有一次喊他洗自己的小衣服,他爸爸说,还得练琴呢,从此以后,他自己的小衣物就再没动手洗过。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他觉得练好琴就什么都不用管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在很多“包办”的父母口中,理由都是相同的:怕耽误孩子学习时间。“别洗了,放那吧,有这工夫多背几个英语单词。”“现在你就以学习为主,其他什么事都不用管。”

 

  如果你是家长,你是否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你是孩子,是否你的父母时常对你说这些?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都当“宝贝”宠着,只能享福,不能吃苦。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差,不会干家务成为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仔细想来,有孩子主观能动性差的原因,但父母的“包办”似乎也把孩子推到了“热爱劳动”的对立面。

 

  小鑫的妈妈埋怨儿子上六年级了还不会系鞋带,天泽的奶奶“搬家式”打包行李,只为不让孙子动手洗衣服。“等他们长大慢慢就会了。”“现在小孩学习已经很累了,再让他们干活太累了。”这样的“借口”或许在很多家庭中时常出现。“有时看女儿学习晚了,我就顺手把她的袜子洗了。”家长孙女士说。“孩子平时上学,周末上各类辅导班,家里也没什么活需要她做,她管好自己就行。”家长钱女士说。

 

  别让劳动停留在照片里

 

  劳动“摆拍照片”,真的可以停了。如果摆拍劳动照片就能获得一份完成作业的奖励,这给孩子们传递的,又是怎样的价值观?

 

  上二年级的苗苗在这个超长假期里,跟着在社区工作的妈妈,在小区门口值勤,开展防疫工作,成为小区年龄最小的战疫志愿者。苗苗的妈妈告诉记者,苗苗从小由老人带大,一直很娇惯,每次她想锻炼女儿的自理能力,都被爷爷奶奶各种阻拦,说现在还小,等长大自然就会了。上学后,学校会布置一些劳动作业,“我们在家时,就让苗苗自己做,但有时我们加班不在家,爷爷奶奶就只是让苗苗装装样子,拿着扫帚扫几下,或者拿着抹布擦几下桌子,拍完照片就算劳动了。”王女士说。

 

  今年寒假,疫情来袭,王女士要去社区值勤,这让她看到了教育机会。“我带她去小区门口,做好防护后,也给她戴上值勤红袖章,让她站在那里跟我们一起值勤,虽然不用她亲自去给居民测量体温,但让她成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本身对她就是一种教育。”王女士说。参与了几次社区值勤后,王女士明显感觉到了苗苗的变化,她觉得一直站在户外又冷又累,还要不停地提醒大家注意防护,妈妈很辛苦,嗓子都哑了,所以回家后她会主动帮妈妈换鞋,给妈妈倒水,自己整理书桌……“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就看家长能不能彻底放手,有时,不是孩子不能做,不会做,而是大人不让他做。我们不能只让孩子的劳动停留在照片里,而是需要用劳动做教育,让他亲自感受劳动的辛苦,才能学会感恩,更珍惜现在的生活。”王女士说。

 

  劳动教育先从“唤醒”家长开始

 

  许多济南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想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得先从唤醒家长对劳动的重视开始。

 

  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校长烟文英认为,“家”是属于每个人的,做家务不应该只是父母的任务,它应是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一份责任。因此,放手让孩子坚持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帮助孩子养成会做家务的习惯,既是对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劳动教育,只要家长有意识是不难培养的,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并且加以指导,就会慢慢有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去年8月,纬二教育集团就率先出台了《纬二集团劳动教育指导意见》,走在了“用劳动作教育”的前列。在集团各校区,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不同的特色劳动。同样重视劳动教育的还有舜耕小学,副校长王冉告诉记者,转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家委会‘五个大礼包’,线下小范围会议等方式进行各种宣传和倡导家长,制定了以培养家务劳动为主,让孩子在家期间动起来。”

 

  学校日常运行渗透劳动教育

 

  如何构建劳动教育?劳动周如何开展?高年级的公益劳动如何校本化?劳动素养如何评价?如何纳入到学生综合评价中?……记者注意到,很多学校已经行动起来。

 

  济南市历下区龙德学校、盛景小学等,专门在学校里开辟了种植区,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理念;济南市青龙街小学经常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关于劳动技能的“大比拼”。而在齐鲁实验学校,劳动周去年就写进了课表,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不同后勤岗位体验。

 

  在济大附小校长吴轶娴卡看来,要合理分配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在小学低、中、高段的课程比例,低年级以家庭劳动为主、中年级以学校劳动为主、高年级则要面向社区及社会开展公益劳动。“劳动教育基地的开发要‘因校制宜’,可与研学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出力流汗。”

 

  学校卫生区现在是学生打扫,还是物业人员打扫?有没有把劳动当作体罚?学校老师的劳动观念有没有转变?学校小菜园是否真是孩子们在耕种劳动?……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局长宫春表示,“用劳动作教育”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依托课程、活动进行渗透。

 

  在《济南市市中区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意见》中要求,各中小学需设置劳动日、劳动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需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同时,学校需在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木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校园种养殖,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或尝试开展无土栽培,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本专题撰稿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杨芳张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