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以别样角度讲述“西游故事”

2020-5-30 10:01:42 来源:山东商报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关于《西游记》,除了唐僧师徒,八十一难故事中那些大大小小的“主角”妖邪精怪们,也让人印象深刻。有趣的是,近日,一部关于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妖邪精怪们的新书《有妖气——西游记妖怪图典》(《有妖气》)出版上市了。新书出版之际,责编兰心仪特意通过记者,来向读者们解释“缘何出版这样一本特别的图书”。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朱德蒙

 

  除了唐僧师徒,《西游记》还有“他们”

 

  提问:为什么要制作这样一本关于《西游记》的“妖怪图典”?

 

  兰心仪:多元化信息时代,人们不再局限于了解故事表面,而是将目光开始转向故事的背面,深度挖掘其背景、文化、内涵等。即便有时会陷入过度解读的境地,但总体上,带给大众的是更多的知识和娱乐氛围。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西游记”,大家会看到海量的解读文章,有介绍妖邪精怪们背景的,有分析实力的,还有五行八卦、神佛传说等,除了足见“西游记”国民度之高外,也可以看出,大众对神魔小说中这些妖邪精怪们的浓厚兴趣。当然,这种兴趣不是现在才有的。自文字诞生以来,人们就在记录他们看到的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并将之归结为一种“超越凡人的神秘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的志怪类传说,并以诗赋、戏曲、小说、笔记等形式流传下来。然而,这些志怪故事非常零碎,没有一个统一的主旨,而小说《西游记》则博采众长,用一条完整的故事线将许多传统文化中的志怪小故事串联起来,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

 

  因为《西游记》中收集到的妖邪精怪类型广泛且兼具代表性,所以我们决定在《西游记》的框架下,为其中出场的妖邪精怪们做一本图典,用别样的角度讲述“西游故事”。此外,也是展示这些妖邪精怪的形貌以及它们作为传统神话传说中的独特角色的文化魅力。

 

  提问:如何从《西游记》中选择这些妖邪精怪们呢?

 

  兰心仪:本着尽可能全面的原则,我们把《西游记》书中所涉及的所有妖邪精怪都挑选出来。之后,我们发现,虽然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难,但实际上,拦路的妖怪仅出现二三十次,他们面对过的大妖怪更只有三十多个,而小妖怪种类虽多,作者吴承恩所着笔墨却很少。我们若只收录大妖怪,实在不忍心放弃那许多的精彩的小妖们,可全部收录,有一些妖怪的信息又太少,难以绘图展示,且功能上与其他小妖过于重复。最终,我们不得不舍弃了一小部分没有名字或只有名字没有“戏份”的小妖,留下了八十多位各具特色的大小妖怪。

 

  提问:具体如何展现?

 

  兰心仪:人是很容易受到画面的影响的。比如,一个人只看过文字版的小说《西游记》,那么他心中所想的孙悟空可能会有许多种模样。但如果他先接触了连环画或电视剧版《西游记》,那么很可能他心中的孙悟空形象就被连环画或者电视剧中的“画面”固定了下来,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在最初接触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也先入为主地认为,《西游记》中的妖怪一定是人类的身子,动物的脑袋,穿着花花绿绿的闪光衣服,手中握着各种各样的兵器……但在认真读完原著小说后,我们发现原作者在描写妖怪时的用词非常单一且趋同。比如,男妖怪都是蓝靛脸,血盆大口,粗壮而又高大,面目极其狰狞; 女妖怪都是一水儿的貌比嫦娥,袅袅婷婷,几乎没有任何动物原形的特征。不过,在基础外貌描写之外,作者也通常会用一些诗词把他们的真身原形表露出来。小说中八百里通天河章节,灵感大王出场前,作者写到“鼻准高隆如峤耸,天庭广阔若龙仪。眼光闪灼圆还暴,牙齿钢锋尖又齐。短发蓬松飘火焰,长须潇洒挺金锥。口咬一枝青嫩藻,手拿九瓣赤铜锤。”

 

  虽然看似仍未脱离人面特征,但“口咬一枝青嫩藻”,则暗示了灵感大王是生活在水中的某种动物。果然,他正是观音莲池里的一尾金鱼。我们回头再看作者描述,就会发现一些原本就有的关键点,如凸出来的圆眼睛,尖锐的牙齿,红色的短发等。这些特征大多在细微之处,若我们不仔细发掘,很有可能会在相似的句子中忽略它。

 

  提问:那么,又如何在新书中去重构它们?

 

  兰心仪:梳理出每个妖怪的特征后,编辑们达成一个共识。如小说中的妖怪大多是有服装描写的,姑且可以确定为有人身。至于面部是否也要像人一样?有部分人认为,画得太像人,会丧失他们的动物特征,应该尽可能地表现原形。本书绘者吕洋老师认为,人的身体嫁接动物头颅会出现失衡感,尤其是一些树木精怪,难道都要变成树人格鲁特吗?此外,放到文本语境中,文弱的唐僧真的能面对一群穿衣服的树精“吟诗作对”吗?

 

  所以,我们决定折中,在以人类外形呈现的基础上,加入动物原形特征,让他们看上去长得像某些动物,但整体上仍然保留人的“体面”。吕洋老师为此增加一个小设定,如越是道行微弱的小妖,衣着打扮越接近士人或军官,寓意他们期盼着向人的世界靠拢,希望获得认同。

 

  认识东方神话灿烂多彩的方方面面

 

  提问:您认为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兰心仪: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点,也是我认为的《有妖气》的一大特色,即服饰。本书目录页是按照历史上的玄奘西行路线图设计的,所以页码越是靠前的妖怪,其穿着越接近唐风,而随着页码的增加,人物的造型逐渐西域化,从而在整体上与“西游”故事主线呼应。我认为如果读者们能注意到这一点,会有不小的惊喜。

 

  当然,这也是本书最大的创新点,我们想在小说《西游记》的基础上“玩出一些花样”,让图文跳出原著小说的限制,走出更大的格局。提问:如何平衡历史与神话故事?兰心仪:众所周知,《西游记》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即玄奘西行。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一位坚毅勇敢的僧人,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苦楚,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天赐的幸运,从大唐瓜州出发,取道西域,穿越了许多险要绝境,才终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西游记》虽然以玄奘为主角,但作者显然对他的这段经历进行了创作发挥,虚构了许多角色与情节,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志怪神话等。然而,由于《西游记》成书时间在明代,距离唐代较久,且作者主要生活在江南地区,显然不曾走过玄奘曾经历的路途,所以在小说中,大多数的妖邪精怪都住在深山老林里,野外的环境也总是山清水秀,尤其是别号“沙河”的莫贺延碛戈壁,只因“沙河”二字,便真的被作者写成了一条大河,失去了它作为沙漠的“尊严”。这实在与历史上玄奘走过的荒漠等无法契合。为此,我们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将历史与神话小说结合起来,让这些妖怪们真的生活在玄奘取经的路途上,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于是,我们参考了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以及记录玄奘生平的《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梳理出他的西行路线,并根据《西游记》的一些描述,挑选出部分地域、山川与之对应,之后将妖邪精怪们按照出场顺序先后,排布到上面,让他们穿上唐朝的盔甲与襦裙,或者是西域的丝绸、印度的服饰等,以此更贴近历史上的时代特征。

 

  这看起来是个另类的跨界结合,神话和历史怎会契合的严丝合缝呢?但这确实是我们的“乐趣”所在。吴承恩以明代人的眼光去描写这些妖怪,于是杏仙穿上了轻烟比甲,白老鼠也缠足套上弓鞋,而我更愿意想象她们,可以幻化成簪花仕女图上的模样,或者穿上沙丽一般的服饰。或许这就是神话的魅力,可以在各个时代被不断改变丰富,焕发出新的活力。

 

  玄奘西行,终会到达他心中的灵山,而本书收录的妖怪也不过是中国神话中录异志怪的一部分,在图画与文字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我由衷希望,这本妖怪图典能让更多人看到东方神话中灿烂多彩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