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周天下 > 正文

阎崇年讲故宫里的那些人和事儿

2020-5-24 9:22:05 来源:山东商报

        今年,是故宫落成600年。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推出新作《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书中作者将故宫历史中的帝后、臣子、妃嫔等,梳理成一个个人物小传,兼讲故宫建筑、珍宝等,共100章节,独立成篇,读者可从各个角度见证故宫走过的600年。新书出版,阎崇年及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特意携新书与读者线上相约,讲述紫禁城600年历史,以及如何影响了一代代人们的记忆、审美、文化和日常生活。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朱德蒙

 


  全面看故宫600年历史发展

 

  提问:您新书书名中的“风云”二字,背后有什么特殊寓意吗?

 

  阎崇年:风云,指有起有伏,有盛有衰,有兴有亡,我们要全面的看600年故宫历史的发展。

 

  提问:您这次系统性梳理故宫600年的历史,您在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您有一个怎样的感受呢?

 

  阎崇年:写之前,我脑子里面各种史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太监宫女,一直到御厨、太医等等。康熙皇帝曾问过一个老太监,故宫有多少人?老太监回,宫女多的时候9000人,太监多的时候10万人。经单院长(单霁翔)查证,故宫房子9300多间,所以10万太监9000宫女,现在看还是很拥挤的。数字不一定准确,但说明了,人还是很多的。那么,这些人在宫里,比如宫女是怎么选拔的?她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有哪些苦难?同样,太监也是。有些太监很优秀,为历史做出了贡献,像带领船队下西洋的郑和。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太监,就不说了,所以也要说。再譬如,有个叫侯显的太监。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飞机和高铁,也没有汽车,就靠走路或者骑马,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马,只能骑毛驴,但侯显曾5次把西藏高僧请来觐见永乐皇帝,之后更把西藏归入明朝版图。还有一个叫亦失哈的太监,率船队数次到达黑龙江入海口,并在那里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大家对故宫有兴趣,一要看细节,看那里的蛐蛐蝈蝈、猫猫狗狗,也要看到一些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精神感召了我们。

 

  提问:在古代,故宫有全世界最大的朋友圈,皇帝是如何跟国际上进行交流的呢?

 

  阎崇年:以明清为例,一是通过使臣,如明朝时,陈诚出使西域,到现在的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地,将中原文化带过去。他回来后,也把到过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写成书,这些书传下来,我们也就知道了当时明朝时的西域是怎样的。特别是他把西域一些部落的首领使臣的进贡带来,像长颈鹿、狮子等。当然,他也把中国的东西带出去。

 

  第二是僧侣,一种是通过佛教,如唐朝时曾有玄奘西行,明清也有。僧侣们到西藏交流,把明朝一些物品带到拉萨。我80岁时去拉萨布达拉宫,看到明朝皇帝赐给布达拉宫活佛的礼物,也看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册封和乾隆的谕旨,这些都是通过僧侣交流过来的。一种则是天主教、基督教等传教士,把西方的科技文化带过来,像康熙朝时的几何、化学、物理学等。第三是贸易,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贸易交流出去,国外的东西也通过贸易进入中国。比如康熙朝有一个工厂专门制造珐琅瓷,由康熙亲自主持。

 


  明清三部大书为世界文化史贡献巨大

 

  提问:那您认为故宫里的哪位皇帝或者哪个人,对书籍出版的贡献最大?

 

  阎崇年:明清有三部大书,这三部大书可以说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了一定的席位。第一个是《永乐大典》,它是明朝集国力,集全国知识分子,将能收到的书籍尽量收到,编成的一部大典。我在书里详细介绍了。

 

  第二个是《古今图书集成》。该书作者叫陈梦雷,这个人命运悲惨,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康熙东巡,他在路上等了几天几夜,最后终于得见康熙。东巡回来后,康熙让他给皇三子做家庭教师。皇三子重视文化,就凑了一点钱修书,正是《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书,一万卷,由一个人执行,后来又找了几个助手,修成了。

 

  再一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纪晓岚修的《四库全书》。这三个人对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但是这三个人命运都很悲惨。谢晋冻死在雪里,陈梦雷开始是流放,后来第二次又被流放。他和夫人带着枷,一个枷套着两个人,并排着走,从北京走到沈阳,1500里地,到那里后过了一段时间就病了,死在东北。纪晓岚,大家都很熟悉。他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也是走着去,虽然后来又把他释放了。

 

  提问:还有很多人很好奇,皇帝的工作时间大概是怎样的?

 

  阎崇年:清朝皇帝绝大部分都勤政。如康熙皇帝,早上4点起床,这可能因为狩猎民族要在太阳快出来时就进山,所以起得都早。一直到光绪皇帝,都是4点起床。起来干嘛?先读书,读一两个小时,之后是洗漱、吃饭,8点上朝。皇帝处理事有时快有时慢,比较简单的事情,就很快退朝了。下朝之后,康熙第一件事就是到他奶奶孝庄太后那里,没有例外。我开始不明白,只想到了尽孝,后来我明白,除了孝之外,他还要去跟太后请示、汇报。今天朝上讨论了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有争议。有时候,皇帝讨论有争议的地方不拍板,说明天再议,其实就是去孝庄那里请安去了。第二天上朝,他说这些事怎么怎么办,才拍板。但孝庄太后参政是在幕后,慈禧太后参政是在幕前,这点有很大不同。

 

  拜完祖母后,就回来批奏章,如果批的比较快就会看书。清朝皇帝不睡午觉,这可能也跟狩猎民族有关。中午看书,下午接见大臣,晚饭比较早,晚饭之后就是后宫的事情。康熙曾说,他退朝之后,日理万机之余,唯有读书、写字而已。可以说,60多年如一日。

 

  要保护好且利用好故宫

 

  提问:您为什么写这本书?

 

  阎崇年:为了纪念故宫600年。因为单院长(单霁翔)一直和我们说,大家都尽点力,做点贡献,做点积累。于是,我就写了这本书。这次写的比较口语化,连小学生都能看懂。我想关于故宫的书太多了,如讲养心殿的,乾隆花园的,慈宁宫的,或者专讲器物的等。我这次这本书的特点是按照编年来写的,第一部分是明朝皇宫,第二部分是清朝皇宫,第三部分是民国初的故宫,第四部分是新中国的故宫博物院。把相关的人、事件、建筑,特别是故宫的一些国宝,还有大家不常说的一些典籍、文献和档案都加进来。

 

  主持人:您在故宫看资料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小秘密?

 

  阎崇年:我在故宫看档案时会做一些卡片,现在我有一大箱子的卡片。我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或者特别有趣的,就把它记录下来。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个小故事,我觉得很特别,也把它放在书里了。有个典故叫梅妻鹤子,梅就是梅花树,说有个人不结婚,拿梅花树做妻子,他当然也没有儿子,就将家里养的仙鹤看作儿子。故事发生在宋代。当时有一批文人淡泊名利,其中有个叫林逋的杭州人,住在西湖边的孤山(梅山)上。他在那里搭了一个棚子,种点地,种点梅花树,养点仙鹤。他诗写得好,朋友来喝酒,说你这个诗太好了,以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发到网上,但林逋不同意。他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干嘛用诗扬名?朋友说,太可惜了,于是就自己记下来,将林逋的诗汇集成集,流传下来。林逋也不愿意做官,生活很困难,要靠知府送点米救济过活。他有些诗画收藏在故宫,乾隆皇帝看了后很喜欢,还曾专门去梅山祭奠这个人。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孤名逐利,一味地追逐名和利,义也不管,德也不管,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完全排斥。

 

  提问:您是对故宫600年历史最熟悉的人,那么您对未来600年的后代们,有什么样的寄语呢?

 

  阎崇年:我想故宫600年,把文物保护的很好。今后600年,不但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好。过去这些文物是君享,现在是民享,老百姓来享用,不但中国的老百姓,而且要让世界的老百姓享用,他们看了后盛赞中华文明的伟大,并来影响整个一代人。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历史已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600年之后,必会做出更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