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山东省政协在济南组织新闻媒体记者,视频连线部分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的热点话题展开“云访谈”。
青岛市副市长、民进山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栾新,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王树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4位住鲁全国政协委员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采访。委员们谈了聆听报告后的感受,并围绕相关主题结合报告,发表了自己对“放管服”“脱贫攻坚”“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郑芷南
搞好对“放管服”的绩效考核
住鲁全国政协委员栾新表示今年自己带上“两会”的是“关于完善‘放管服’改革的提案”。栾新说,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在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亟待解决。
“一是改革的氛围不够浓。”栾新说,个别地方和部门及其领导对“放管服”改革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二是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一方面,简政放权的力度不够大;另一方面,服务水平提升的力度不够大。一些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但事不好办’,工作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此外,栾新说,改革的理念不够新。比如在数字经济时代,以事前审批为主的监管方式和依靠人力集中检查的监管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但许多部门仍习惯于依靠人力的应急式监管和运动式监管。
还有,改革协同性不够强。“部门之间的协同性不足。另一方面,改革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不足。”栾新说,“放权”和“接棒”之间衔接不顺畅。
因此,栾新提出建议:提高对改革的重视程度。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应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逆周期对策”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放管服”改革,咬定目标不放松,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推动改革落地生根。
还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目前,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还有1000多项,对这些审批和许可事项应逐一深入论证,除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等的项目外,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尽快下放,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不再保留审批和许可。同时对已保留的事项要提高审批许可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创新改革的理念和举措。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二是推动监管方式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快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与此同时,搞好对改革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加强衔接、密切配合,实现部门之间协同事项的“一次办好”。另一方面,提高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搞好“放权”和“接棒”的衔接,防止出现放管脱节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对改革的督导考核。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搞好对“放管服”改革的绩效考核。同时建立容错机制,科学设置容错认定程序,出台具体的配套细则,激励地方和部门在改革中大胆创新。
做好脱贫人口监测,防止返贫
在“云访谈”中,住鲁全国政协委员王树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充满着人民至上的立党初心。这个报告虽然篇幅短,但是讲得实在,干货多,政策性强。
尤其是在谈到对脱贫工作的要求时,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面对这样一个硬任务,既要坚持现行的脱贫标准,又要强化扶贫举措,这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王树理说,山东省作为一个有着一亿人口的大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走在全国的前列,脱贫攻坚工作也是成绩卓著。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要确保剩余的少数贫困人口不再返贫,脱贫的任务仍然很艰巨,有的脱贫后还会重新返贫。
为了确保这部分人不再返贫,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近年来精准扶贫的做法和经验,把成功的经验丰富起来,坚持下去;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短腿接长,补齐短板。
此外,继续建档立卡,把载入档、卡的贫困户,分类厘清,让党员干部和富裕户“上门认亲”。“结亲”的过程就是监测返贫的过程,要怀着深厚的感情,手把手地教,心碰心地领,实打实地帮。监测返贫,重在精准,对容易返贫的户,要号准脉,找准病根,开对药方。
还有,特事特办,拿出优惠政策。监测贫困人口返贫,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一些就不太容易预见。一般说来,已经建档立卡,并且实行了政府或社会兜底的,比较容易监测,而对于那些因病、因突发自然灾害而返贫的户,就比较难监测。为此,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要有预警、有救护车、有手拉手献爱心的帮扶人、要有社会保险机制。
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教育
住鲁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典告诉记者,这次他参加“两会”带来的提案是《挖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逐步扼制改变洋节蔓延趋势》。
王学典说,中华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凝结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受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等因素的冲击,传统节日出现了淡化与式微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何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下国家与社会建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发展节日文化习俗体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谈到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时,王学典谈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就是乡村文化振兴。“去年,我到庆云、夏津等五个县调研,发现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落后。乡村文化振兴,路还很漫长。”王学典说,“人才都脱离了乡村,乡村依靠什么力量来振兴乡村文化。”
王学典说,因此要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根据我对乡村的调研、了解,我认为必须从乡村教育抓起,必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贫困乡村,如何把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提高到振兴乡村的战略地位来考虑,现在看来是很重要的。王学典说,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教育,希望在政策上能有所倾斜。
建议推广“拱手作揖礼”
住鲁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关于“推进拱手作揖礼,传承中华传统礼仪”的提案》,建议摒弃西方的见面握手礼,推广使用传统的拱手作揖礼,引发热议。
昨天晚上,杨朝明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提出推进“拱手礼”的缘由,并现场演示了“拱手礼”。杨朝明说,“拱手作揖礼”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谦敬人的品质。
研究显示,手部汗腺发达,握手可能会传播疾病。面对疫情蔓延的迅猛态势,为了避免握手接触,源自印度的合十礼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实际上,作揖礼在我国已悄然展开,许多地方已纷纷实践。我国应该雷霆式决策,倡导推行拱手作揖礼,以引领时代文明风尚。
杨朝明委员在视频中演示,“作揖礼收放自如,具有许多特别的优势。作揖礼几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同一时间和目所能及的距离范围内都可行礼,可一对一行礼,也可一对多、多对一行礼。不仅效率高,而且一视同仁,十分公平,可以弥补握手、拥抱、贴面等礼仪形式的不足。”
面对疫情病毒变异且有可能以流感形式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挑战,如何积极应对,既需要智慧更需要方法。建议将作揖礼融入防疫疏导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列入法规条例。继续规范动作要领,以正确的作揖礼动作传承和引领风尚。倡导公职人员带头,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公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