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新闻周刊 > 正文

88岁老兵“守护”战友20载

2020-5-11 10:05:50 来源:山东商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座忠烈碑,一位老兵守了20年。朝拂尘土、夜点长灯,老兵笔直地站在那,守着战友们。

 

  一间寻常的北方沿海农家小院,阳光轻轻洒在院里,张起明坐在小马扎上微闭着眼睛,老伴坐在对面择洗着菜,一点都看不出老人曾经历过的硝烟弥漫,说明来意,他热情地起身让进屋里,指着忠烈碑的方向,说着北港西村牺牲的44名英烈的故事。

 

  张起明,威海荣成人,1932年出生,1946年参军,先后参加过威海保卫战、长山岛战役,荣获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6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宗兆洋 通讯员 于军鹏

 

张起明守护忠烈碑已经20年

 

  全家参军
  

 

  忠烈碑位于北港西村的村北,是张起明和同村老兵张锡淑一起亲手立的。2000年,从浙江回乡的张锡淑和张起明说起想为村里牺牲的战友们立碑。于是,两人就开始梳理这些烈士的名单,并由张锡淑出资修建了忠烈碑。

 

  从此,张起明就常照看这座忠烈碑。每逢清明节、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日子,张起明都要自己或是约着其他老兵来到忠烈碑前,跟碑上那“44个名字”说说话,唠唠今天的好日子。

 

  他走路蹒跚,快到碑前的时候,他执意不让记者搀扶,自己走过去,走到碑前一遍遍地念叨着碑上的名字,用手摸着,讲述这些人的故事。

 

  张起明家中有姊妹6人。排行老二的他终日跟随家人在如何躲避日寇的烧杀以及国民党剥削抢夺的奔波中度过了童年。不曾想,有一天自己的亲叔和大哥因为说了几句反日的话,就被日军抓去严刑拷打,家人经多方周旋才将二人救出来。

 

  经历过日军酷刑和国民党百般刁难的大哥张起顺,毅然决然去参加八路军。大哥带头,兄弟们齐声响应。战争很残酷,随时可能牺牲。即便如此,对于大哥带头参军,他们的母亲不但没有阻拦,而且还积极鼓励儿子们,在部队好好干,别给北港西村的乡亲们丢脸。

 

  就这样,兄弟四人,除了小弟因为近视没被部队应征,剩余的三兄弟都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那一年,张起明才15岁。每当回忆至此,张起明都会感慨,自己有一位深明大义的好母亲。

 

  生死别离
  

 

  15岁,刚比枪杆子高一点的张起明,在老兵眼中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无论是在飞机轰炸、敌军追击、吃糠咽菜的恶劣环境里,还是在深夜骑马坠崖、中弹不下火线的顽强坚守中,张起明都不曾掉眼泪。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最让老人难受的,是那场一个班的战友都没回得来的威海古陌岭战斗。

  1947年10月3日,国民党军25师108旅322团,从烟台沿烟威公路向威海进犯。国民党军占领雕山后,于10月18日向古陌岭进犯。东海独立三团三营八连浴血奋战,打退国民党军8次进攻。11月17日中午,国民党军倾巢而出,发动第三次进攻。炮火猛烈轰击古陌岭山顶,下午3时,国民党军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向古陌岭山顶猛攻。

 

  张起明回忆说:“我们子弹打光了,就扔手榴弹,手榴弹打光了,就抓起石头砸,拣石头来不及,就拼刺刀,许多战士没刺刀,就用枪托打,抢托打断了,就揪住敌人厮打……”下午4时,我东海部队主动撤出古陌岭阵地。

 

  “那场仗打得很惨烈,成班成排的人都没了。”张起明回忆道。部队撤回来后,张起明回到了原来部队驻防的威海戚家庄,平时与战友们一起训练的打谷场如今冷冷清清,走进曾经与战友一起住过的屋子,张起明蹲在屋角哭了:“一个班的人啊,就回来了我一个。”

 

  在张起明放军功章的盒子里,珍藏着一份烈士名单。他小心翼翼拿出已经泛黄的两页纸念道:“抗日战争牺牲19人,解放战争牺牲25人。这些中华的好儿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杀敌,前赴后继,为了共和国的建立,把自己的鲜血洒在祖国各地,让我们永远纪念他们。”

 

  坚守20年
  

 

  在参加威海保卫战、打完长山岛战役后,张起明在驻扎的海岛上迎来了新中国成立。

 

  “这一天,我的战友没能看到,我活着,就是替他们活着,替他们看着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张起明说道。

 

  1950年,他被派往胶东军校速成学校学习,后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派往济南军区干部学校进行学习,因表现突出,学校领导找他谈话,想派他去苏联进修,对于不到20岁的他来说,这种机会非常难得,他却拒绝了。身边的人说他傻,说他出国不仅能学门外语,没准还能找个苏联姑娘当媳妇。他却说,跟我从家乡出来的战友都在长山岛上,我要跟我的战友们在一起。后来,他从部队转业,被安排到崖西公社担任武装部长,1962年在国家困难时期,为了给国家减轻负担,他又主动响应号召,作为退职军人退职返乡,在村里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回乡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0年,在浙江疗养的同乡战友张锡淑联系到他,说想捐款,给当年一起出村抗战、牺牲的战友们修建个纪念碑,无奈身体有病又身在他乡,无人具体操持此事。张起明听后,就回了他一句话:“放心,这事,我来!”

 

  2000年9月,张锡淑怀揣两万多元,回到老家北港西村,着手筹建“忠烈碑”事宜。刚到老家的第二天,他就召集几位在乡的老战友商议“忠烈碑”的选址和用工等问题,接着又到荣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搜集烈士名单,筛选碑样,撰写碑文。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块重达1.5吨的汉白玉“忠烈碑”在北港西村村北的公路北侧高高矗立,诉说着这里曾有44名先烈,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从此,张起明就成了北港西村烈士陵园的守护人。从开工到组织人力施工,再到日常维护,老人都亲力亲为。从北港西村到陵园三里地远,无论刮风下雨,每天老人都会去转一圈,哪棵树苗死了,老人就会立即补种上,哪里长野草了,老人就会锄掉,这一守,就是20年。

 

  如今老人已经是88岁的高龄了。老人说,只要自己还能走得动,就会去看看,这里有他44名同村出征牺牲没回得来的战友,守着他们,给他们念叨念叨今天的好光景,把今天的好日子,讲述给他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