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新闻周刊 > 正文

平阴三代人的乡村“医路”

2020-5-11 10:03:04 来源:山东商报

        在平阴县锦水街道北土楼村,有一家卫生室。在卫生室门口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承父愿平康兆民,蒙祖传聚蓄百方。”从爷爷到孙子,这个卫生室里记录了三代人的行医路。1986年出生的丁子翊现在成了卫生室的“主人”。为了继承父亲的心愿,也为了村里的村民看病更方便,2008年在部队当兵的他选择回到家中,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施娟

 

 

丁子翊家中三代行医,这是传承下来的祖训

  三代行医
  
 
  丁子翊告诉记者,从爷爷开始算,家中三代行医。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耳濡目染。爷爷和父亲的从医原则,他也铭记于心。“爷爷教爸爸,给病人看病是首位,只要有病人来了,哪怕在吃饭也得停下。”丁子翊说道:“父亲的行医准则是不能逞强,自己能救的要尽最大的努力救治,如果自己能力达不到,一定要及时让病人去医院。”
 
  “爷爷从20多岁开始,一直到80岁,都在治病救人。”丁子翊说,他的父亲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从爷爷手里接手了卫生室,巧合的是,多年后,这一剧情在丁子翊身上发生了。
 
  “小时候我也想过自己长大之后当一名医生。”丁子翊说,卫生室是爷爷年轻时经营起来的。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是个很善良的人,“他救过很多病人,有的人家里很穷,没钱看病他就不收钱,村里有事他也总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丁子翊介绍,他的父亲擅长看儿科,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外地人也会来找父亲看病。丁子翊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亲在村里“小有名气”,“他脾气很好,对村民也很好,和爷爷一样,没钱看病他也不计较,还是给人看。”丁子翊说,小时候他曾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是父亲告诉他,行医要有善心,没钱也不能让人吃不上药,看不了病。
 
  丁子翊说,村里1300多人。“丁医生,我的手割破了,需要买个创可贴。”“丁医生,我好像有点感冒,您帮我看看。”这个地方既是村里的卫生室,也是丁子翊的家。采访当天中午,丁子翊正在外有事,他的父亲在楼上吃饭,小孩在一旁玩,一楼的药房和诊室没有人。对于这家人来说,这是难得的“清闲”时间。

 
  退伍回乡
  
 
  丁子翊的父亲60岁了,2008年,他将正在当兵的儿子叫回了家。“父亲年纪大了,家里没人看着,他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当时面临改革,需要建立档案,父亲也不懂电脑操作。”丁子翊说,考虑到这些,他选择了退伍回家。
 
  丁子翊回忆起那时父亲给他打过一通电话,“他跟我说,他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了,村里上千的人口,无论如何也不能没有乡村医生,不然耽误的可不是一家两家。”说起多年前父亲给他打的这一通电话,丁子翊难以忘记。
 
  2003年,丁子翊去到天津当兵。那个时候他在部队本来干得挺好,都准备提士官了。但是想起父亲说的话,想起村里的村民,他还是选择回到了家。这一回村,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甚至没有下班时间的卫生室就彻底拴住了丁子翊,让这个“80后”小伙再也没时间琢磨走出村庄的事情,只有去参加技能培训是例外。
 
  丁子翊说,刚回来的时候他也会不适应,“一边跟父亲学习,一边报名培训考证,我在部队时就做针灸推拿,有一定的基础。”
 
  2010年,丁子翊考下了乡村医生证,后来又考了全科医生。一转眼,他回到卫生室已经12年了。这12年他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技能并总结经验,“最大的感想是,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临床经验很重要,还有就是什么都得懂,得是全科。”

 
  医者仁心
  
 
  在卫生室这些年,无论刮风下雨抑或严寒酷暑,只要接到电话,丁子翊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到病人家里。丁子翊告诉记者,有的人家住半山腰,哪怕是半夜接到电话,也得以最快的时间赶过去。
 
  他回忆道,2016年一个冬天的晚上,他正在睡觉,突然有村民打电话求助,说家中老人高烧不退。天气很冷,但丁子翊挂了电话后翻身起床,背起药箱,冒着严寒赶到了病人家中。“老人已经80多岁,由于脑血栓留下了后遗症,行动不便,这天夜里突然发起来高烧。”丁子翊说,在几年前,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很多时候半夜他要赶到病人家中。村里有老人去世,他需要去到现场,“这家人打来电话,我必须到位,起到确认的作用,这就没有时间限制,随时都得去。”
 
  “先看病,再谈钱,有困难的病人,能减免就减免。”这是这些年来,丁子翊父子俩行医坚持的原则,不管是本村村民还是外地村民前来就诊,从来都是不需要用药的患者,一分钱不收,贫困户患者能不收钱就不收钱。几年累计下来,免除的医疗费用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让父亲丁世栋欣慰的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儿子很争气。而在村里人眼中,丁子翊脚勤腿快能吃苦,是个好大夫的料。

 
  疫情下的父子兵
 

  “这些年出诊减少了。”丁子翊说,现在他的主要工作放在将政策落实到村民身上。现在除了看病还得处理公共卫生工作,“这叫治未病”,对身体进行提前干预。做这方面的工作要求很细致,除了给村民定期体检,还要将体检结果等整理成档案。村里有卧病在床的老年人,需要去老人家里检查。老人身体有异常时丁子翊也要随叫随到。
 
  从2010年开始,建立档案的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年的时间,“一年一本,从原来一张张的纸,到现在的档案本。”作为乡村医生,丁子翊确实很忙,有的时候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12点多。
 
  在诊治病人的同时,丁子翊还得承接各级公共卫生服务落地的重任,有时一忙起来一顿饭要分几次吃。但丁子翊说,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防治慢性病等惠民政策的落地主要还得靠乡村医生,身上的担子虽然很重,但看着村民享受的好政策越来越多,自己干得也有劲头。
 
  疫情期间,丁子翊和他的父亲奋战在抗疫战线,这对并肩作战的“父子兵”成为了锦水街道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接送外地来济南的市民,运送分发物资,给一些地方消毒。”从购买物资到分发物资,每户都需要不同的生活用品,购买一趟物资需要几个小时。丁子翊说,很多时候,他送完物品后回到家中时,会遇见背着消毒水回来的父亲。除此之外,父子俩还出钱购买消毒水和酒精,给卡口值班人员免费送口罩和饮用水,丁子翊说,“我们本就是医生,这是我们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