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人文壹周 > 正文

用游戏解码传统文化

2020-4-29 10:34:31 来源:山东商报

        日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腾讯游戏品牌《王者荣耀》携手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围绕传统节日习俗及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展开文创合作,以“云踏青”的方式迎接春日,唤醒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记忆。

 

  其实,这不是游戏与传统文化首次联姻。去年,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就曾与手游联合,谱写八仙文化的新名片。搭载互联网快车,以游戏为切入点,将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传统文化解码的新方式。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许倩
  

 

  缔造传统节日的“国民记忆”

 

  草长莺飞四月天,传统的踏青寻春、纸鸢寄情又迎来了好时节。这些习俗虽然古老,但也承载着人们吐故纳新、期许未来的美好寄托。这个四月,在风筝之都潍坊,上演了一场别样的“云踏青”活动。

 

  不同于以往的风筝会,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联合腾讯《王者荣耀》 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老师合作,将传统的风筝制作工艺提炼出让玩家感兴趣的元素,融入到《王者荣耀》中。通过制作王者主题风筝,让年轻人知道风筝制作工艺、亲手参与制作传统风筝,并通过与人气主播连麦互动、设置悬念、现场风筝制作教学等多轮内容,为主播及广大年轻观众展示风筝文化的独特魅力。

 

  搭载游戏快车、与游戏结合,这是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的新路径。但其实,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王者荣耀》 就提出以游戏IP为触点连接文创生态,助力时代文化正能量的理念。自此,从敦煌“遇见飞天”到越剧“婉儿拜师”,从书法“上阳台贴”到醒狮“狮舞东方”,越来越多文化瑰宝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IP的全新形式,化为游戏玩家的独有记忆。今年,全新年度文创主题“国民记忆”也正式公布,游戏内外官方渠道也即将上线相关专区及主题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缔造传统文化的“国民记忆”。

 

  延伸触角解码传统文化

 

  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需要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传承和采撷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吸纳和融合现代文明的精华,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引领下发展。作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一直在积极探索非遗创新实践,而将山东非遗项目与互联网游戏创新结合的方式还要源于几年前的一次探索。

 

  “这些年,将游戏制作与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起来给人们带来许多新意,包括日本等游戏大国也在套用传统的符号。”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所所长郭学东看来,这是非遗传播和传承的一种方式。“非遗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于已经在一个历史阶段被凝固下来的经典必须原生态保护,必须是原样的不要动。它已经被凝固了,已经特化了,这是不能改变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讲,非遗的保护目的就是为了适用于生活,类似于软件的执行程序。这是两条路,非遗的基因保护下来是为了传承,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传承。”

 

  在郭学东看来,非遗的内容可以成为网红,这样才有传播度。“非遗首先要让大众知道才可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倒回来追究其本身,原生态基因保护是学术方面上更专业的东西,这才应该是常态的。”基于此,在与腾讯游戏品牌《王者荣耀》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并启动了首个合作项目“八仙非遗守护计划”。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仙传说”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加上现代传播方式的冲击,“八仙”在民间的形象逐渐模糊起来,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八仙缺乏深入的了解,八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十分迫切。基于此,与游戏的结合不仅仅是传说中人物的形象展示,更重要的在于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对于八仙过海中的人物,去掉人物的外形后更重要是让人们了解其最核心的价值观。其实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高度,即和而不同。”郭学东说,双方的合作实现了游戏与非遗理论的结合。“原先那些游戏玩家仅仅是把它当成一种空壳游戏,并没有感受到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与非遗结合后的游戏增添了传统的文化符号,也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年轻化的游戏群体。”

 

  除了线上游戏的开发,非遗与游戏的结合也延伸到了线下。八仙非遗文化节将游戏中“蓬莱仙境”的经典元素与现实地标八仙过海景区深度融合,打造网红打卡新地标。而在与景区共同打造新地标的同时,手游也与剪纸、面塑等传统非遗项目创意结合,同时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玩家扫描到的剪纸形象转化为生动的游戏内八仙新形象,成功推进八仙形象焕新,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重新绽放新的活力。

 

  此外,手游中的经典游戏场景也在现实景区内还原,既能为忠实玩家提供一片朝圣之地,也能够吸引新玩家驻足了解。手游八仙新形象创意也落地八仙过海景区,引领文旅新风尚,助力国内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经典游戏IP的新形态。

 


  “非遗+”的多样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保护模式,受众的年轻化和多样化,也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以“非遗+”为代表的与其他业态的结合近年来已陆续展开。如非遗+文创、非遗+电商、非遗+扶贫、非遗+旅游,包括当下的非遗+游戏。

 

  2018年,直播平台发起“谁说传统文化不抖音”“我要笑出国粹范”等系列话题,吸引了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传播者参与。线上直播延伸了非遗的舞台,搭建了非遗传播的新途径。同样是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挂牌的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发展至今已成为“非遗+扶贫”的先行者。入驻工艺站的中国结传承人尹崇芹长期参与精准扶贫事业,从简单“输血”转变为提供“造血”能力,先后带动贫困人员25000余人实现了基本脱贫,走上了一条通过非遗技能脱贫致富的道路。

 

  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在不同地域、不同门类的非遗传承中,越来越多的传承人通过创新走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路子,比如与文创、研学、电商的结合。临沭柳编乘着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开辟出了“非遗+电商”的发展模式;泰山桃木王将掐丝珐琅与传统的桃木雕刻工艺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沂蒙小棉袄计划与研学结合,建立以原材料棉花为主的农学基地。

 

  对于多年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郭学东而言,“八仙非遗守护计划”是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次试水。关于游戏与非遗结合的未来,他期待着更多的尝试。“手游和年轻人有着天然的亲和感,互动性和受众针对性强,非遗保护应该善于利用这种新生事物,开创多元化的保护途径。以后也会与探险类的游戏和更多门类的非遗相结合,并开展一些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