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记录一个时代,复活一段岁月

2020-4-24 10:31:20 来源:山东商报

  近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长篇新作 《我的原野盛宴》 网络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中国作协、山东省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石河子大学、鲁东大学等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知名作家、青年批评家在网络云端共同打造一场别开生面、思想交锋的研讨盛会。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朱德蒙

 


  诠释张炜各个时期代表作品前瞻性


  研讨会上,知名作家、青年批评家们围绕作品展开充分激烈的讨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书文首先阐析了张炜作为思想者、语言大师、文学技术的探险者这三种形象的深层内涵。著名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从文学史的大视野出发,以优美生动的语调热情诠释了张炜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所无法忽略的种种前瞻性,引发与会专家们的共鸣。


  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指出,《我的原野盛宴》具有“天、地、人、野物”的思维结构,自然万物的“神性”与外祖母的“博爱”是核心关键词。评论家,《当代文学研究》 副主编崔庆蕾评价该作整体上是一部温暖的、充满童趣和爱的作品,刻绘了一幅和谐诗意的、具有前现代意味的历史风景,塑造了“我”这样一个具有自然化人格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张炜贯穿始终的自然主义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春勇指出,这部作品体现出了宝贵的生态和谐观念,同时将张炜的文学书写放进文学史大传统中给予把握,认为他继承复活了沈从文的传统,并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期待张炜能进行更多“反现代性”的、“残酷性”的写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认为,这部作品是从“融入野地”到“回归田野”的返璞归真式的写作,指出它以正-反-合的方式勘探出一条试图重新回到文学“最初的单纯”的道路。评论家,中国作家网主编刘秀娟认为,《我的原野盛宴》 的神秘主义因子完整地表达了“野气”理念,指出要注意辨析张炜的自然观与其他作家的自然观之不同,认为这部作品的书写对张炜来说具有精神栖息地和寻找自我的意义所在。


  知名作家,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 主编刘玉栋从文学创作的内里来解读《我的原野盛宴》,他从作品标题入手,指出“我”寄予的深切记忆和感受,“原野”所隐喻的无比发达的根性、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盛宴”呈现出的愉悦之书的特征,以点带面地把张炜创作的奥秘展现出来。山东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马兵指出张炜写作具有博物学特点,提出研究界是否应该运用“原张炜”的概念,来特别指称他的童年时期或者半岛时期,认为童年是作家的“巨资”。


  在广阔生命背景上书写天然天性


  2020年1月,《我的原野盛宴》出版,该书作为张炜唯一长篇非虚构作品,是一个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记录了一个时代,复活一段岁月。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的故事,描绘了360多种动植物,堪称一部半岛动植物志。文笔精湛质朴,为现代汉语写作的范本和美章。


  上海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杨位俭指出,《我的原野盛宴》 的童年之美与历史相勾连以及对乡土文学的生命意义,他认为这是一部成长小说,书写不可知的探险、分享利他等,作品在成长书写意义上进行本质性言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共通层面,特别比较了与鲁迅的百草园、萧红笔下后花园,认为其后半部分的翻转是不可回避的现代性。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军指出,作品将童年学、美学和自然学三者相结合,不应仅局限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还有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平衡法则,指出作品蕴含的童年学的意义和价值,少年形象塑造的价值。评论家,《百家评论》 副主编赵月斌认为,《我的原野盛宴》 是张炜作品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帮助读者对张炜从童年到大学期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对理解他的作品、成长具有整体性意义,该作接续古老的“风”的传统,在广阔生命背景上书写天然天性,彰显作家旷达的精神向度。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夫龙联系了张炜的其他作品,发现其与侠的精神联系以及蕴含其中的侠与游相得益彰的张力结构之于张炜其人其文的意义,强调该作指向的是作家的精神原乡和生命原点。


  网络研讨在真诚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近5个小时。最后,孙书文作会议总结,他将本次会议特征概括为三个“无”:无边界限制、无年代间隔、无限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