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一直推崇“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在几千年的生活积累中不仅绽放出美轮美奂的美食,更演化出微妙繁复的餐饮文化和礼仪。人们经常在推杯换盏中“执手长话一片”,安放人生得失。眼下,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境。让“分餐制”成为了一个热度话题,当“公勺公筷”“间距就餐”成为社会倡导,成为健康和文明诉求之下新的饮食行为模式,这就意味着人们习以为常的“共餐社交”需要一番调试。显然,从餐企的规模性堂食,到千家万户的“小餐桌”,让固有的习惯做出改变阻力很大,分餐制的普及极有可能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在点滴推动中,造成“势在必行”!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孙慧娟
跨越千年的转变
“在很久很久以前,远古时代的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夜色中,一位历史教师在线直播,为孩子们讲述着“分餐制”的起源。
“古人就餐,并非围坐一团,而是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个小桌子,上面放着同样的菜,每一个人都是吃自己桌上的食物。”直播画面中,古代名画的真实记录、古装剧的经典镜头实时切换,屏幕前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先民吃饭也曾是“分而食之”。从最初的“分餐”雏形到现如今的“合餐制”,跨越千年。
据了解,分餐制的早期形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当时,个人没有自己的私有物品,而是归集体所有,并统一进行平均分配。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处于群居生活,他们始终遵循着一条共同的法则,就是对食物的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在原始部落中,生产力低下,为了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吃到食物,要将打猎获得的食物烹煮后,再按人数平均分配,各自食用,这就是最早的分食制雏形。
唐宋时期是我国饮食发展繁荣兴盛之时,从进食方式而言,传统的分食制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合食制。这一时期饮食种类繁多,外来饮食原料的传入极大丰富了我国的食物种类。食物的加工与烹饪方法较前代更加多样。饮食行业发展迅速,食肆、酒肆、茶肆遍布各地,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在外饮食增多。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唐宋之前的传统分餐进食方式被合食制取代。
到元朝时,蒙古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开始在中原流行开来。作为游牧民族们主流饮食方式的“合餐制”在这个时候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明朝以后,菜品种类越来越丰富,菜肴也变得越来越精细。盛于器皿,置于桌上,众人围桌而坐,举箸共食。到了清朝,以满汉全席的出现为标志,“合餐制”已经完全取代了“分餐制”,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饮食方式,且延续至今。
“分餐制”经过千年的演变,又重新以新的形式回归,并以“卫生”“文明”“独立”等现代饮食消费观念所命名。
“分餐”社交再登热榜
特殊时期,“分餐制”又一次被提上日程,再次走近百姓生活。各种“科举式”“高考式”用餐跃居热搜榜单,渐入大众视野。
3月16日,在某企业的食堂分餐流水线上,“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将公筷公勺摆在每个餐桌的一角。员工自觉的一人一碗,间隔用餐。这种场景相继出现在复工复产的员工用餐现场。
20世纪80年代,国内曾出现了推广“分餐制”的动向,但由于长期养成的用餐习惯不易改变,“分餐制”没有成功推广。2003年,非典的突然来袭,让人们开始反思餐饮方式该如何改进。当时,全国多个省市都出台文件,建议餐饮业以及家庭内部实行“分餐制”。不少地方大力推行公筷公勺、分餐等措施,在当时也曾获得广泛认同。但随着“非典”的结束,“分餐制”又逐渐被打入“冷宫”。究其原因,一是餐厅觉得成本高,增加了运营压力,缺乏动力;二是消费者嫌麻烦,怕显得生分、矫情,欠缺主动。
2011年,可通过唾液传播的人类疱疹病毒让“分餐制”再度升温,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但热点事件过去后,“分餐制”又被大家淡忘。
从某种意义上看,仅仅强调防病避灾的饮食“实验”很快就消失在萌芽状态。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安心”再次成为当下民众用餐时的第一要求。督促人们养成“分餐”的饮食习惯,成为“硬核”规范。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联合向全省旅游饭店(住宿、餐饮)行业发出倡议,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倡议发出后,全省16地市19家旅游饭店(餐饮)行业协会迅速行动,1532家旅游饭店承诺背书、积极响应,共同遵守、落实落地、务实推进,争做齐鲁大地餐桌文明的倡导者、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
按照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联合下发的《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旅游住宿业防控工作指导手册》 的要求,在推行“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争做齐鲁大地餐桌文明活动中,严格落实《餐饮业“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设施条件与服务流程规范》,加大各项食品安全制度的落实,全面创新、研究分餐制的菜谱、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器皿配置,针对就餐不同的消费场景推出相适应的“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一般筵席(包括婚宴、旅游团餐、零点等),实行一菜一公勺或公筷和一人一盘的用餐方式。同时,多类餐饮协会联合发出设立“山东省餐饮行业公筷日”的倡议。倡议提出,全省餐饮行业将每月11日设立为“山东省餐饮行业公筷日”。是日,所有酒店餐饮堂食餐桌上应配备公用取食的筷子。二至三人聚餐配一双,四人以上聚餐配两双或更多双。提倡有条件的店家每日、每餐、每人或者每菜配备公筷或公勺。
借以改良大众聚餐的取食习惯,形成分餐制的新形式,防止病从口入,提高公共卫生水平。鼓励山东餐饮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赢得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双胜利,担当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餐饮卫士职责共同努力。全省酒店、餐饮、食堂经营者,应积极争做“卫生公筷、文明餐饮、健康山东”的领跑者。
引领健康新“食”尚
尽管合餐制沿用许久,根深蒂固,但饮食文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改变的。合餐制较于分餐制,的确是有很多隐患存在。筷子是夹菜的工具,但同时也会沾染上使用者的唾液,尤其是汤类、多人火锅的众人共食“一个汤一个锅”,在入口、夹菜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人以上的体液交换,这就为交叉感染埋下了隐患。卫生角度而言,分餐制则是一种更加文明、更为科学的进食方式,是饮食方式的进步。
同样,不分餐,就意味着一盘菜会被多双筷子夹来夹去,在共享美味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传播细菌和病毒的风险。此次疫情防控,再次提醒人们推进“分餐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共餐时,细菌、病毒可通过碗筷传播。不仅一些肠道传染病可通过众人的共餐相互传染,同时,一些慢性病如胃溃疡也可传播。
专家指出,幽门螺旋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而家庭集聚性的感染传播又是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感染途径。美国医学研究最新发现,亚洲人共用饭碗、筷子和菜盘的习惯使得胃溃疡在家庭成员中极易交叉感染,其发病率要远高于分餐制的欧美国家。
分餐制好处较多。避免经口传播疾病。有数据表示,使用分餐制可以预防各种经口、唾液传播的疾病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定量取餐,按需进食,保证营养平衡。
家庭和公共场所实现分餐制,有利于控制人的饮食量,特别对于儿童,有利于均衡营养,防止偏食,有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对于实行分餐的做餐家庭成员,熟悉了量化的食物,很清楚家人的用食量,在购买和备餐时能按量分配,减少浪费。
总的来说,定量分餐,是避免浪费和保障饮食卫生的一项很实用的举措。实行“分餐制”,革新用餐方式,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养成文明卫生的用餐习惯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倡导全民“分餐革命”
“分餐当然是好的,健康又卫生”。
“分餐确实有难度,要从家庭和个人的意识熏陶做起”。
“不妨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分餐革命’”。
通过此次疫情,全民对于健康的追求指数再度提升。一菜一夹(筷)、一汤一勺为现代的“餐桌文化”带来一抹新风,影响并推动着家庭用餐转换新模式。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分餐制主要形式有三种:厨师分餐,厨师在厨房将制作的菜点成品按每客一份分配,由服务员送给每位就餐者进食;服务员分餐,餐厅服务人员在分餐台或台面将菜点成品分配给每位就餐者进食;就餐者自行分餐,就餐者通过使用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分取菜点成品,再用各自餐具进食。自助餐和套餐均属于分餐制。
中国饭店协会则认为,中餐的分餐制形式可以分为服务员在餐桌分餐、上菜前分餐;自助餐;摆放公筷公勺及“每人每”(注:指人/包价)的用餐方式等4种。同时作为就餐消费者,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今天我国的国宴也采取“中餐分食制”,由厨师按宴会人数把菜分盘,再端上去。当然这是为了符合国际惯例,让众人习惯。今天国内很多高档宴会也都实行“中餐分食制”。
但是,与餐馆落实“公筷公勺”“分餐制”相比,“公筷行动”推广到千家万户的“小餐桌”,似乎还有一定的难度。记者了解到,除了用餐成本高等原因,传统观念难以改变成为最大的障碍。
据新闻媒体报道,在一项21万人参与的投票调查中,针对“你外出聚餐有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这一问题,有5.7万人选择“会用,已成习惯”,有6.4万人选择“没有,嫌麻烦”。有网友留言说,“有时候提出用公筷,对方总一副我们不讲义气的样子拒绝,也就不好意思再提”,“我想用但怕他们觉得我做作,也就忍了”。
可见,推广“公筷公勺”的阻碍很大程度上还在人们的心理上。中国人的餐桌上承载着太多的情感,长辈关爱小辈往往体现在把盘子里的肉一块块地往小辈面前夹,或者夹起来直接送进孩子的嘴里。东北方言里也有“一个锅里搅马勺”的说法,形容关系很亲近。使用公筷公勺,仿佛是在故意拉远和对方的距离,这样的观念如果不扭转,推广公勺公筷就会难上加难。
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使用“公筷公勺”是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相互嫌弃的一种表现。首都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保证外出聚餐用“公筷公勺”,先从家里吃饭做起。“这不是矫情,也不是生分,而是为了每个人舌尖上的文明。”推广使用公筷,变疫情为益情。虽然难,希望大家共同履行这份文明的约定。
记者走访得知,如何在千家万户中的“小餐桌”上推广“公筷公勺”,不少家庭采用了多种方式“试水”。
一到吃饭时间,王女士一家五口很自然地用餐盘盛饭菜,拿起专属筷子。她表示,分餐习惯的养成,要感谢这次疫情。
起初,针对家中分餐这件事,婆婆的意见很大。“都是一家人,还分什么餐?”对于老人来说,“公筷公勺”“分餐”这件事,代表着不亲近、不友好。王女士再三给婆婆做思想工作,最后以“专属筷子”的方式,让这个五口之家开启了分餐模式的新步伐。“每人挑选不同颜色的橡皮筋,绑在筷子最上方,从那之后,每个人有了自己的‘专属筷子’。”王女士笑着说道。
网友“曲奥”以同样独特的方式,为自己的小家庭普及了分餐制。
“想在小家庭范围内撑起‘公勺公筷’‘分餐’,还真得有基础才行。”网友“曲奥”在倡议“分餐制”的留言板上留言“小时候家里穷,弟兄几个吃不饱。把饭菜提前分好,各吃各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等成了家,这个习惯也没改。吃饭用固定的碗,盛菜用专用的盘。吃完饭,各洗各筷,各洗各碗。因为爱人是医护人员,很能理解我的想法。”久而久之,随着家中大人习惯的养成,吃饭公筷、独立用餐的理念也逐渐成为了全家人心目中的“真理”。不难看出,三口之家的“分餐”尝试成为了全民“分餐”饮食的缩影。
从茹毛饮血的石洞,到跪坐分食的筵席,再到今天的围桌共食。“家味”的场景在变,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更迭。随着人们的思维变迁,“分餐制”也摇身一变,以一种全新的饮食方式,引领“食”尚共识。力促人们在全民普及“分餐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