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时代,独居、空巢现象凸显,如何更贴心的为独居老人提供帮助,近日,上海一街道为此提供新思路。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若12小时内读数低于0.01立方米会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将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并将核实情况上报街道责任科室。此外,街道还为参与试点的独居老人安装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等智能设备。
此举一出,网友评论一片叫好,盛赞其“为0.01立方米的关爱”“这事做的不错!照这个思路继续为老年人多做贴心的事,尤其是互联网智能科技方面。”甚至有网友“接龙”出谋划策:“建议技术上可以设定煤气、天然气超平均使用值预警,真应该关注独居老人的安全。”
我国老龄人口数目庞大,人均寿命延长、出生率走低,老龄化社会中,亟需解决养老问题。据羊城晚报,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同时,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和现代家庭结构变化等原因,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数量同样在增加。据国务院2017年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左右。
很多独居老人身体机能下降,生活交际圈较小,且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如果一旦在家中发生意外,缺乏自我救助和向外求助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近年来,独居老人家中离世而无人知晓的新闻时有发生。
养老需求庞大,但国内的专业养老机构目前仍存在很大的数量缺口。长城网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体系,不仅代表着一种政策性方向,而且也是多数老年人实际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核心不在于“居家”,而在于“养老”,关键是实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即使足不出户,老年人依然能享受到贴心的照料和细致的呵护。
长期以来,街道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关怀大多登门拜访,或电话沟通。实际操作中,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人员有限,“扑空”或遭遇“闭门羹”也时有发生,种种原因导致点对点帮扶效率低下。江苏路街道岐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卫红曾在钱江晚报的采访中表示,“智慧养老”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让基层工作人员不用再疲于奔命天天上门探视老人,却提高了对老人的精准照料程度。
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这会不会侵犯了老人的隐私。”钱江晚报及北京日报都回应了这一点:一个小小的设计,没有像摄像头那样不得不关注老人过多的隐私。相对于有些监护产品搜集数据的方法极易导致部分老年人产生抵触情绪,智能水表仪等智能化手段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上佳选择,不仅不会泄露独居老人的隐私,而且效率很高,还能兼顾各方。
北京日报将科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老年人壁垒”与“智慧水表”联系起来。在智能化为老年人造成诸多不便,连衣食住行都受牵连,以至于国家都不得不出手改善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当下,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这一试点再次证明,老年人和智能并非天生的“敌人”,也不会必然的错过。
在具体操作中,更多可能性需要进一步落实。南方日报指出,智能水表可以更智慧。
水表读数能否准确反映用水情况,如果有老人接滴水用,水表不转呢?12个小时的限制未必适合所有老人的生活节奏,如果有的老人睡眠时间较长呢?如果老人外出无人在家呢?智能水表不失为智慧养老服务的有益尝试,值得推广。若能提升技术精度,必将进一步增加人文温度。
科技改变生活。小小智能水表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手段,这背后更难得的是关怀心。上海隔壁的浙江对此大声点赞,钱江晚报评论道:上海推出智慧养老,贵在细心真心。
新华社对此予以期望: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关心老年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望各地把尊老爱幼的传统和智能技术的新潮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涌现更多智能背后见温情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