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 “手艺”人守护、传承且记录着中华文脉的演进过程。在部分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的当下,如何保护、传承非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与频被提及的话题。
为交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做法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12月2日至4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在青州市举办。记者自会上获悉,2021年,我省将加强非遗法规、制度和保护体系建设,此外还将建立一批非遗研究基地并评选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在挖掘当代价值的基础上,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天羿
我省非遗济南兔子王亮相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
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
在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要始于2005年。从2005年以来,摸清家底登记线索,建立名录制度、传承人制度,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非遗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在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丰富的山东,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完善。
2015年我省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9年出台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介绍,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推进非遗法规制度建设。“如菏泽市出台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德州市人大通过《德州市扒鸡保护与发展条例》;青岛、滨州等地也正在规划制定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烟台等地还制定了本地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的同时,我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也不断完善。“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方面,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进一步厘清相关实物、资料。率先开展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立省内专家库、建立‘学术专员、执行团队、省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等,保证了国家级、省级抢救性记录工作顺利完成。”付俊海说。
据了解,目前我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市级名录3797项,县级名录11752项。与代表性项目制度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传承人制度建设工作。目前我省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我省现有国家级传承人90名,省级传承人438名,市级传承人2299名,县级传承人7382名,进一步健全了非遗传承人梯次培养体系。
近几年,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完成了45名70岁以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积极推动记录工程成果转化与利用,立足国家项目产出学术成果,已启动全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撰写出版工作,手工技艺类第一辑正在编纂中。
我省非遗鲁绣亮相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
融入生产生活,助推乡村振兴
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从生产生活中而来,也在近年来的保护传承中回归大众,助推乡村振兴。
此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扶贫办出台《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评选了6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据悉,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9万个,直接从业人员350余万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非遗扶贫在我省多个地市落地落实。
近年,我省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现有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大多数保护区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通过专家验收。
除了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我省传承体验设施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各地积极建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传习所、传习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到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专题博物馆261家,非遗传承场所1000多个。
在立足当地资源推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我省非遗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迈出新步伐。据介绍,我省整理大运河沿线4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87个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成了《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并在沿运地区创建了2个国家级、2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3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非遗+”蓄力,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承,以多样化融合谋划发展,与旅游的融合是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付俊海介绍,今后,我省将推动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融合。“积极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对非遗文创作品进行孵化提升,产出一批非遗旅游文创精品。”
在产业发展方面,依托传统工艺项目,培育木雕、木版年画、剪纸、草柳编、刺绣等专业乡镇、专业村庄,支持开展非遗小镇、非遗特色乡村建设。支持非遗文创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非遗优势,大力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加紧培养带头人,加快推进非遗就业工坊设立,有效扩大工坊数量,提高工坊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总结非遗工坊的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帮助对接市场,举办展示展销活动,引入互联网电商平台。选取面广量大、有助于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遴选一批推动乡村振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传统工艺支柱项目,进行重点打造、推广。
2021年,非遗与旅游融合成效将进一步凸显。付俊海表示,我省将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并组织开展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新创建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条件成熟的,积极推荐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省将建设山东非遗传承发展的高端文化智库,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设立非遗研究基地,重点围绕黄河流域文化生态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齐长城文化等非遗传承弘扬、繁荣非遗红色文化题材创作、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新媒体建设以及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建设等方面设立课题、开展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