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别再一听“投吧”,就“头大”

2020-11-8 10:09:39 来源:山东商报

  “亲们,帮我家孩子投个票吧”“今天继续投哟,一天3票”相信不少人在朋友圈都经常看到这样的信息。在这种人情攻势的拉票方式背后,网络评比已经变味,拉票一方成了每日投票的“监工”,而被拉票的人则背上了“人情负担”。


  学生群体一直是网络评比乱象的重灾区,近年来,这种乱象似有蔓延之势,甚至各地方机关单位尤为严重,“最美”“最好”等评比层出不穷,花样不断。被投票“绑架”的基层公务员苦不堪言,被要求赞助、参加评比的企业也十分不情愿。


  “发热”的网络评比,何时能降温?如何降温?成了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看脸的江湖


  网络投票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流行的一种新型投票方式,对提高效率、扩大荣誉评比参与度和助力荣誉评比结果的公平公正,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公众基本上对其持包容和鼓励的态度。不过,越发扩大的投票范围,使得网络投票已然变味。


  朋友之中有学生家长的人都深有体会,在朋友圈中,“求刷票”现象已呈刷屏之势。从才艺比拼到作品评选,再到各种评优……类似“我是XXX号小朋友,正在参加XX舞蹈大赛,快来投我一票”的微信链接,时不时就会蹦出来。轮番轰炸的投票邀请,让人“累觉不爱”。


  不知不觉中,网络投票已经成了“看脸”的江湖。在微信朋友圈,社会地位高、人脉关系广的人自然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高票数。为了让自己或亲朋好友评上“十佳”“十大”“最美”等头衔,都免不了发动亲朋好友、动用社会关系,在朋友圈、微信群“狂轰滥炸”,针对熟人“定点骚扰”。除了靠关系、靠人情拉票,网络投票的“潜规则”盛行,“发红包”也成了拉票行为的“标配”。


  人情绑架下被动投票,不少网友都对“人情票”深恶痛绝,“不投票咱们还是好朋友”这句话成了多数人的心声。“人情绑架”是指人们利用人情手段左右他人的行为,违背他人意愿满足自身需求。人情是强有力的武器,多数人认为不投票即意味着“不给面子”,可能会使对方感到不受尊重,影响双方未来的交流合作。因此,面对熟人的拉票行为,投票者往往不胜其烦但又碍于情面无法拒绝。“发红包”也常常裹挟在“人情票”之中,抢到红包的朋友觉得欠对方一个人情,只好无奈投票。


  圈子的生意


  利之所在,人争趋之。网络投票已经沦为灰色利益链条滋生的温床,在网上搜索“网络投票”“人工投票”等关键词,可以发现大量专业投票团队,他们声称“纯手工刷票”,分时段每天涨票,价格从几分钱到1元钱不等。从交易数量来看,销量都十分惊人。当有人利用投票活动牟利,或者为了获奖而刷票、拉票时,不仅形成一种失信行为,还会造成互相比拼的恶性竞争,践踏了公平底线。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有某行业评选“最美”先进,要求网络投票前三的人才有资格入围,可十名候选人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网络刷票的做法。候选人里,有的是花几百元购买了一万票,有的是采取了名次包干制,而要刷到前三名,报价则为5万元左右。网络评选投票的背后,是已然失去控制的检查评比现象。


  此外,在利益驱使之下,不少网络平台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忘记“一锤子买卖做不成百年老店”的商业价值观,对不法之徒利用网络投票赚取不义之财视而不见,既不履行审查把关职责,又因为自己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而揣着明白装糊涂,明里暗里对一些不法之徒的违法行为予以默许。


  可见,现在不少评选成了一门“生意”。


  绑架的精力


  近年来,鉴于网络投票的泛滥,多地教育部门专门发文整治,明确涉及学生个人荣誉的各项评选原则上不采用面向社会的网络投票,这才刹住了“求投票”泛滥的拉票风,赢得多方点赞。


  然而在学生群体中降温之后,网络投票的“阵地”又开始转移到基层表彰评比活动中。一些打着“最美”“最好”等旗号进行的评比,一旦明确网络投票占一定分值,比拼的内容就可能变了味。近日新华社就报道称,四川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微信公众号动员参与的寻找文旅新地标活动,每人每天每个榜单可以投10票。云南某县一位基层干部说,近两年来,几乎每个月都有网络投票活动,尤其年底前那段时间比较多。今年9月,该干部又被要求为一个评比投票,每天一票,还要在朋友圈转发,烦不胜烦。除基层干部,一些企业同样感到困扰。部分网络平台、自媒体、公众号等争相策划各种评比活动,主要为了推广告,因此屡屡向企业收取赞助费、推广费、策划费。


  新华时评就指出,多位基层干部反映,网上投票耗时费力,有的评比每天可以投10次票,每次间隔1分钟到半小时不等;有时每天“打卡”耗时在1小时以上。泛滥的网络评比滋生形式主义和虚假作风,一些基层办事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在变味的网络评比中被空耗掉了。而隐身网络评比乱象背后的,不仅是不看里子的“面子工程”,更映射出个别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政绩观。


  降温的建议


  可见,“发热”的网络评比是时候降降温了,尽快给走形变味的网络评比纠偏治病,对之予以规范势在必行。这既是给基层和企业减负,也避免此类变异的网络评比透支政府形象与公信力。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清查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实行清单管理,效果明显。不过有分析认为,此前的清理整顿,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组织的评选评比表彰,对当前兴起的一些网络评比活动尚缺乏有效监管。


  有专家就建议,对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违规开展评比活动,应加强治理,严格管理和查处。加强源头管控,强化过程监管,做好规范和引导,提高评比活动质量,让其早日回归正轨。


  此外,“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实践证明,只有把规矩挺在前面,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的标本兼治。对于网络平台放任不法之徒利用网络投票骗取不义钱财的行为,监管部门必须对其套牢义务的笼头,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硬性规定,让网络平台履行刚性义务,进而主动提升自律意识,牢牢守住基本底线。


  有分析认为,只有建立多元共治机制,才能全方位遏制网络投票乱象。同时,统筹考虑评比结果的应用,发挥评比的正向激励作用,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