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个月前在济南装上“人工心脏”的李先生吗?日前,李先生在济南市中心医院顺利通过心肺康复和装置操作维护等“生命大考”。这意味着,这颗在他身体里跳动了三十天的人工心脏,终于可以跟他一起回家了。2月14日上午,李先生夫妻迎来了回家的日子。出院后,李先生将继续适应与电池共处,生活也将像正常人一样逐渐步入正轨。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淼 通讯员 赵梅
出院前,李先生夫妇合影留念
“心脏”考核
“通过前期培训,你已经掌握了‘人工心脏’的操作和维护,今天要进行一次正式的测试了,我们准备了两份试卷,稍后是实践操作。”2月10日上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外科病房,济南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李先生与妻子正进行着一次关于“人工心脏”操作维护的理论与实践考试。
“本次考核内容包括‘人工心脏’电池的拆装、更换应急装置、对装置说明书的理解等。”该院心外科主任张锋泉介绍,出院之前这次考核非常重要,是对李先生及家属是否已经熟练掌握“人工心脏”设备使用方法的一次检验,以防止“人工心脏”在后期维护上出现问题。
据悉,这次“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于1月15日在该院成功实施,为济南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也是该院心外科张锋泉团队独立自主完成的山东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从患者及家属的操作情况来看,已经具备出院条件了。”该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海杰介绍,出院后医院将对李先生制定一套完善的随访措施,医生与患者和家属,及提供这套设备的工程师建立了微信群,需要每天在群内上传患者生命体征、“人工心脏”设备的相关指标,也要上传刀口实时恢复的照片,医生通过这些数据的反馈,以视频连线的方式指导李先生如何正确处理。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今后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也可以从事一定强度的劳动和体育锻炼。”张锋泉表示。
“人工心脏”需要通过随身携带的设备来操纵机器的转速与能耗
康复考验
对于李先生而言,如果说“人工心脏”操作维护是一场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考核,那么心肺功能康复的考验则贯穿于他术后的每一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该院心内科治疗团队从最早期的重症监护阶段就开始介入,对李先生进行康复训练。日常的康复训练中,涵盖了对患者平衡能力锻炼与心肺能力评估等。“术后第三天就可以坐起来了,第六天就能在病房走走了,第九天就从心脏外科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康复中心王大夫他们每天都来给我进行康复训练,没有他们的康复训练,我也不会恢复得那么快。”李先生说道。
“从看到他最初躺在床上难受的样子,直到现在患者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达到出院指标。我感受到这就是心脏康复训练的意义所在。”帮助李先生进行康复训练的该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王福说,李先生恢复得特别快特别好,与之前在重症监护室中是截然不同的状态。
王福建议李先生,在未来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通过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训练,更好地恢复心肺功能。同时,他表示也会注意对李先生进行长期随访,及时评估心脏功能,帮助李先生恢复身体健康。他希望李先生能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回归到家庭里,回归到他生病前的社会角色中去。
带“心”回家
“现在感觉太好了!手术前两条腿肿的厉害,浑身没劲。手术之后,觉得恢复得挺好,身上舒服多了,也有劲儿了。现在真正感受到了人工心脏的好处。尽管需要背着这个包,但是心情比以前好多了,总觉得特别开心,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李先生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刚开始操作的时候还有点紧张,经过十多天的学习,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换衣服、洗澡等的注意事项也都牢牢记在心里了。
张先生所说的背包,其实是人工心脏体外装置,包括电源、可充电电池以及一个监控器,给予“人工心脏”电力支撑。张锋泉介绍说,目前这个“人工心脏”需随身佩戴两块电池,每块电池可使用6-8小时,一共有6块电池可交替使用,患者在晚上睡觉时可直接使用交流电为“人工心脏”进行供电。
“人工心脏在国外目前使用纪录是11年。在我国,人工心脏植入是2018年1月进行临床实验,2019年正式应用于临床救治。截至目前,已在我国应用的4年间,正在使用的‘人工心脏’均运转正常。”张锋泉表示,这是山东医生自主完成的第一台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这意味着山东省心外科医生能独立自主完成这类手术,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会一直把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做下去。
说起出院以后的生活,李先生难掩喜悦之情,出院回家后,要好好陪陪父母,也希望带着妻子去外面逛一逛!而此时,站在一旁的妻子刘女士也露出欣慰而幸福的笑容。